“我們很受鼓舞,應(yīng)該把上海的復學經(jīng)驗介紹給日本廣大觀眾,以便學習借鑒。”經(jīng)過半天的走訪,日本東京電視臺的記者這樣點評上海返校開學情況。
5月6日,上海的初中二年級、高中二年級開學,豆蔻同窗重聚校園。7日上午,路透社、法新社、朝日新聞等24家境外媒體應(yīng)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邀請,分兩路來到上海中學和黃浦區(qū)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實地走訪滬上學生返校開學情況。
法新社在隨后的報道中說,正當歐洲許多國家計劃復學,中國提供了一個“疫后”校園生活的思路。
建校155周年的上海中學歷史悠久,在海內(nèi)外頗具知名度。上中著名的“龍門樓”三樓是高三學生備考的“主戰(zhàn)場”,疫情之下校方積極籌備、周到安排,確保了自4月27日起高三學生順利復學復課。目前學校已推出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其他年級也逐步復學復課。
如對學生進校的“入門”管理,在遞交健康登記表、查驗綠色的“健康碼”基礎(chǔ)上,還采用了紅外線無感體溫檢測設(shè)備,確保學生按流程高效通過校門。每幢教學樓內(nèi)均配置測溫系統(tǒng),對步入教學樓的師生也進行快速無感測溫。
“我們都知道新冠病毒并沒有消失,并且應(yīng)該小心對待。”上海中學高二學生陳慶之對媒體說,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信心,告訴自己艱難的時刻終究會過去。
“在家這么久,終于見到老師、同學們,真是太開心了!”陳慶之說。香港商報的報道描述,盡管陳同學戴著口罩,從他的肢體語言中能夠感受到此刻他的愉悅心情。
走進上中校園的路透社記者,也感受到了中國學生的這份愉悅。路透社的報道題為《許久不見讓復課學子更加開心》。這篇報道說,盡管嚴格的衛(wèi)生措施“讓學校變得更像醫(yī)院”,但在家隔離了3個月后重返課堂的上海學生仍然很高興。
“以前我們都特別想放假,但這次假期突然變得這么長,我們很想回學校見老師和同學們。”上海中學學生張嘉儀說。
這家外媒還分析,中國的返校工作舉世矚目。全世界的家長們一邊在家痛苦地扮演著教育者的角色,一邊擔心將孩子送回學校是否安全。中國正小心摸索,在確保安全的基礎(chǔ)上恢復教學。
一些記者在“零距離”感受上海校園復學復課后認為,學生回到學校最大的好處很可能在心理健康層面。上海中學校長馮志剛說,盡管在全員網(wǎng)課期間,學校的心理指導團隊一直在幫助同學們,但這種幫助無法替代學生回到校園與老師、與好友之間見面交流的感受。
多家日本媒體來到了黃浦區(qū)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并第一時間進行報道。值得一提的是,這所學校一年級3班的日本籍學生中山岳和四年級3班的中山健兄弟倆現(xiàn)在日本靜岡,因疫情防控暫時無法返校復學,當孩子們在家看電視新聞時忽然見到了自己思念的校園,兄弟倆激動地叫出了聲。家長把當時的場景拍攝下來,發(fā)給了班主任,分享兩個孩子高興的心情與期待返校的心愿。
中山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目前有43個班級,共1200余名學生。逐步復學期間,中山學校通過晨檢、消毒、巡檢等手段,嚴格把關(guān),兼顧防疫與教學。
按照學校九年一貫制的特點,中山學校實行分年級錯時錯峰入(放)學。同時在校門和教學樓之間的地面上貼有標識,引導學生合理分流。
隨著天氣逐漸炎熱,中山學校還制訂了空調(diào)開啟后的室內(nèi)通風方案,為保證空氣流通,每天至少進行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的通風。到訪的一家日本媒體表示,“這可以介紹給日本學校參考。”
中山學校開設(shè)的陶藝、繪畫等課程也吸引媒體聚焦。日本朝日放送電視臺認為,教學進程較緩慢的陶藝課,有助于學生重新回到課業(yè)節(jié)奏中。
面對采訪,滬上不少學生使用中英文雙語回答。流暢的英語表達也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采訪結(jié)束后,有媒體記者在社交媒體上為這些學生點贊。
參加此次實地走訪的境外媒體來自法國、日本、美國、西班牙、荷蘭、英國、新加坡以及我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共24家。媒體對上海市政府新聞辦所提供的采訪便利也給予肯定。一名美國記者說,看到校園內(nèi)的實際情況,感到開心、也很放心。(記者 許詠政 胡文嘉 許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