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八十載光陰流轉(zhuǎn),戰(zhàn)火硝煙早已散去,但鐫刻在這座城市血脈中的記憶永不褪色。曾經(jīng),筧橋機場上空呼嘯的戰(zhàn)機,錢塘江大橋悲壯的自我犧牲,富陽受降村里那紙終結(jié)黑暗的文書……都是這座城市最深刻的抗戰(zhàn)見證。
如今的杭州,早已撫平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錢塘江畔高樓林立,運河兩岸游人如織,曾經(jīng)的戰(zhàn)場變成了創(chuàng)新熱土。但那些烽火歲月留下的堅韌與勇氣,依然在這座城市的血脈中流淌。
杭報8月7日起推出《烽火與和平》欄目,讓我們一同探尋這些歷史印記,回望那些不能忘卻的歲月,感受一座城市從戰(zhàn)火中重生、在和平中綻放的動人故事。因為銘記歷史,不僅是對逝者的告慰,更是為了更好地珍惜當下、開創(chuàng)未來。
西湖邊的長生路,青石板路映著夏日陽光,20余名韓國研學團學生走進一幢灰磚老建筑,門楣上中韓雙語銘牌格外醒目——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杭州舊址紀念館。正值暑期,這里已成為韓國游客來杭的熱門打卡地,一撥撥參觀者循著歷史足跡,在這兩層小樓內(nèi)觸摸一段跨越世紀的友誼。
“1932年5月至1935年11月期間,這里曾活躍著一群韓國志士抗日復國的身影?!敝v解員趙悅含的聲音穿過展廳,將時光拉回硝煙年代——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后,大批韓國抗日義士流亡中國。1919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成立。1932年,被譽為“韓國國父”的金九策劃了上海虹口公園爆炸事件,由韓國志士尹奉吉實施。為躲避日軍追捕,金九與臨時政府要員被迫流亡浙江。危難之際,在浙江人民的幫助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搬遷至杭州,其中仁和路清泰第二旅社、長生路、學士路思鑫坊都留下了臨時政府要員活動的足跡,其中在長生路的時間最長。
“選址于鬧市之中,正是大隱隱于市的智慧。”趙悅含說,當時鄰居們只知這里住著“外地客人”,誰也想不到普通民房里,正孕育著一個國家的復國希望。在杭州3年多時間里,韓國臨時政府召開國務(wù)會議,發(fā)行獨立黨機關(guān)報,保存了抗日力量,為亞洲反殖民和反法西斯斗爭作出了貢獻。
為了紀念這段中韓攜手抗戰(zhàn)的歷史,2007年,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原址復建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杭州舊址紀念館。2014年,這里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shè)施、遺址名錄——這也是杭州首個“國家級”抗戰(zhàn)遺址。紀念館一共兩層,入口處復原了當年臨時政府的會客廳。房間一側(cè)懸掛著大韓民國臨時議政院的太極旗,另一側(cè)陳列著金澈、宋秉祚、梁起鐸三位臨時政府國務(wù)委員的照片。館內(nèi)的臥室復原區(qū),陳列著原址居民捐贈的老式衣柜與行李箱。一幅幅歷史照片、一段段紀實文字,在靜述著中韓兩國并肩抵抗日本侵略的歷史。
烽火歲月遠去,但戰(zhàn)火中結(jié)下的友誼從未褪色。2024年11月8日,中國宣布對韓國實施免簽政策后,杭州成為韓國游客的熱門打卡地,而這處舊址更成了精神坐標?!凹o念館年均接待參觀人員十萬人次,其中近三成是韓國參觀者?!别^長朱燁威表示,紀念館見證了中韓兩國的過往與友誼,很多韓國來訪者都把這里當作獨立運動的圣地,歷任韓國駐上海總領(lǐng)事都會到訪這里,館內(nèi)講解員流利的韓語,總能讓遠道而來的客人感受到“回家”的親切。
韓國游客樸女士把紀念館作為來杭第一站,她駐足展廳前許久,動容地說:“這里不僅是歷史現(xiàn)場,更是兩國人民并肩戰(zhàn)斗的見證,我看到了抗日志士們的智慧和勇氣,很感動。今天的和平與幸福來之不易,要加倍珍惜?!?/p>
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磨滅,正如紀念館門前這條被定名為“長生路”的街道,寄托著兩國人民對中韓友誼長存、和平繁榮的美好祝愿。如今,長生路55號的故事,也正隨著往來的腳步,在新時代續(xù)寫著新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