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到哪里啦?”“咦,人呢?”“老李……”7月6日早上7:30,臨平區(qū)崇賢街道三家村百畝荷塘的田埂上,一個精瘦的男子仰著脖子邊跑邊喊。層層疊疊的“接天”蓮葉仿佛筑起了密不透風的高墻,讓荷塘里只聞其聲、難覓其人。
隨著“撲哧撲哧”的蹚水聲越來越近,“老李”握著一大把剛摘下的蓮蓬探出頭來。他“嘿嘿”笑著,眼瞇成了一條線,黑紅的臉上,一顆顆汗珠被陽光照得閃閃發(fā)亮。
“老李”是崇賢街道上了年紀的采蓮工,喊他的是這片荷塘的主人馬良浩——杭州灣里塘蓮藕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
果蓮是炎炎夏日里深受杭州人喜愛的一道美食。一顆顆飽滿清甜的蓮子,喚醒兒時記憶里“蕩舟追魚游”的美好回憶,也承載了蓮農們一個個與泥水、驕陽相伴的夏天。
“我們的工人都是凌晨就頭上打著手電下水去采了,到早上9點就不采了,太熱了!”馬良浩說的“熱”不只是采蓮工覺得熱,生于夏天的蓮蓬其實也經不住暴曬。
“果蓮一定要新鮮才好吃。早上太陽還沒出來前采的蓮蓬是帶露珠的,水分多;太陽一曬,蓮蓬上的水分就往下‘走’了,口感會變差?!毖劭垂と藗冴懤m(xù)把采來的蓮蓬往岸上運,馬良浩趕緊上去挑揀:“你看,這種蓮房表面較平的正好作鮮食,如果蓮子凸出蓮房表面很多的,那就有點老了,可以曬了作干蓮?!?/p>
采蓮工里還有幾位五六十歲的阿姨,斗笠下,她們用濕毛巾裹著頭,用來降溫,也方便隨時擦汗。
“這是今天最后一批了,早的5點就已經送到市場了?!闭f完,馬良浩用雙手揩了一把臉上的汗,在岸邊等著最后幾個工人把蓮蓬運上來。
早上8:15,室外氣溫顯示33℃,陽光直射讓記者看不清手機屏幕,卻清晰看見了馬良浩遠遠的濕透了的后背。
“熱是沒辦法的,我們‘野孩子’不怕熱,哈哈!”馬良浩笑著說。因為從小生長在“藕粉之鄉(xiāng)”,他稱自己是泡在荷塘里長大的“野孩子”。1991年初中畢業(yè)后,17歲的馬良浩就開始在家鄉(xiāng)種、賣蓮藕。2006年,馬良浩發(fā)動周邊20多戶農戶,共同出資組建杭州灣里塘蓮藕專業(yè)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發(fā)展成為一家集種植、采收、清洗、包裝、冷鏈配送于一體的現代農業(yè)企業(yè),主要種植水稻和水生蔬菜蓮藕、慈姑、荸薺、茭白、果蓮等4500畝。
果蓮是馬良浩最近幾年的新探索。通過多方考察,他從外地引進“建選35”“金芙蓉”等果蓮優(yōu)質品種,去年在三家村和三圍村一共種了120畝,僅鮮食果蓮畝產值就達1.5萬元;今年,他進一步擴大規(guī)模,種植面積達到200畝,并得到了杭州市農業(yè)技術推廣基金會的支持。
馬良浩今年種的果蓮是7月1日開摘的,會一直采到9月初。目前,這些果蓮大部分以一個個蓮蓬的方式銷售,每個蓮蓬銷售價為5元;供應“盒馬鮮生”的是剝好的蓮子,售價為9.9元/盒(0.17kg)。
“7月底到8月初是采摘高峰,我這邊光采蓮工就要雇30多人?!瘪R良浩介紹,合作社里采蓮、剝蓮和包裝的工人都是本村和周邊的村民,其中,采蓮工工資200元/天(8小時),超過8小時有加班費,7月—8月的高溫天,他還會給采蓮工每人每天50元的補貼。
熱浪滾滾中,馬良浩的心里也藏著一個炙熱的愿望:希望在家鄉(xiāng)三家村建成一座集游學、研修、農耕、文旅于一體的荷博園,讓更多人不僅能品嘗到清甜的蓮子,更能走進荷塘深處,體驗采蓮的辛勞與樂趣,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