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新聞網(wǎng)訊 (記者 顧園園 楊群)沒有華麗的燈光,沒有專業(yè)的舞美,沒有徐徐啟落的幕布,幾副桌椅,一個簡單的會議室就是他們的舞臺;一把二胡、一把柳琴、一襲戲袍,開腔便成調。12月11日,20位平均年齡在70歲的柳琴戲老藝人來到宿遷報業(yè)傳媒集團(報社),圓了他們闊別舞臺30年后再登臺的夢想。宿遷人曾經(jīng)最熟悉的“拉魂腔”,又一次響徹在西楚大地上……
老戲骨功力不減當年
12月11日上午11時,柳琴戲老藝人楊蘭英領著其他19位老藝人走進了宿遷報業(yè)傳媒集團會議室。他們曾是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的“王官集柳琴戲劇團”的演員。雖然這個劇團已經(jīng)解散了30多年,他們大都已經(jīng)是70多歲的老人了,但他們對柳琴戲的熱愛從未間斷過。“雖然已經(jīng)70多歲了,但我們也有夢想,那就是將柳琴戲傳承下去!”楊蘭英說出了老藝人們的心聲。
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的梳妝、對詞,老藝人們終于粉墨登臺了。
紅袖揮舞,字正腔圓,樂聲抑揚,一出《孟姜女》已然唱將出來。舞臺上孟姜女的扮演者楊蘭英,今年72歲,男主角范郎的扮演者王為生也已經(jīng)71歲。50年前他們就在這出戲里是搭檔,曾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舞臺上合作過無數(shù)次,盡管已經(jīng)離開舞臺30年了,再合作依然是默契十足,唱腔、扮相、身段都跟當年一樣。
在經(jīng)典劇目《四告》選段中扮演王爺一角的蔡統(tǒng)長,身穿蟒袍戲服,額頭上畫上彩繪,套花白發(fā)髻,裝上長髯須,眼神那么一轉,王爺?shù)募軇萘⒖叹统鰜砹耍?ldquo;他可算是老戲骨了,七十多歲了,嗓子還那么響亮!”在臺下休息的楊蘭英邊聽邊贊嘆道。而與蔡統(tǒng)長搭戲的陳祥蘭扮演的是告狀婦人皮秀英,整個選段她都要跪在地上唱哭腔,“演這個,氣必須要足,當年她唱這個很出名!”楊蘭英一一給記者介紹道。接下來,老藝人們一一登臺,表演了經(jīng)典的《天仙配》、《白羅衫》中的選段,可以說是讓唱的人和聽的人都過足了戲癮。楊蘭英說,離開舞臺30多年了,這次是他們這些老友們聚得最齊的一次,其中很多人都是一大早就從鄉(xiāng)下趕過來的。
戲里戲外有苦有甜
在表演的間隙,記者與老藝人們聊起了他們與柳琴戲結緣的故事。
原來這20位老藝人并不是自小學唱柳琴戲的,而是在1958年宿遷縣王官集成立柳琴戲劇團時被選進來的,當時大部分都還是十七八歲的姑娘小伙。嗓音條件好、形象好的就被分去學唱戲,手巧的就被分去做服裝、道具,還有會寫能說的就去做編劇。
王為生就是因為有個好嗓門,五官也比較清秀,十六七歲進入劇團后開始學唱柳琴戲。后來,他還到揚州的戲校進修過,算得上是劇團里少有的“科班出身”,他學成后主要演小生,用他的話說,跟現(xiàn)在偶像劇里的男主角一樣受歡迎!
還有的人是因為喜歡或學過樂器被選入劇團,二胡樂師苗宇民就是因為從小學習二胡而成了劇團的音樂指導兼二胡樂師;還有現(xiàn)年76歲的侯立志則因為當時缺個打鑼的就去學了打鑼,“我這也是一個專業(yè)呢!”侯立志笑著說。
楊蘭英回憶說,當年他們在劇團的生活除了學戲就是四處演出。讓他們至今仍感到驕傲的是,通過大家的努力,他們這個劇團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成了當時宿遷地區(qū)數(shù)一數(shù)二的名劇團,經(jīng)常被邀請到周邊縣市表演,獲獎更是常事。
王為生說別看大家在舞臺上很風光,那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一點都不假。大家平時練功、學戲非???,特別是有的小演員才十來歲就要每天跟著大人一起練功、念詞,那種苦是一般人體會不到的。“學戲本身就是件很苦的事情,所以學有所成的藝人必然是最能吃苦的!”11歲就進劇團的崔慶華回憶起當年的學戲歲月語重心長地說。
風云變幻的“戲劇”人生
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是柳琴戲最為盛行的時期,所以“王官集柳琴戲劇團”在那一時期可以說是最風光的。只要是農閑時,他們基本都在外地演出,為了豐富表演內容,他們每到一處就跟當?shù)氐膭F交流劇本、表演功力等等。采訪中,楊蘭英還向記者展示了他們千辛萬苦才保存下來的手寫劇本,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來自睢寧劇團的,“這些東西都是手抄本,丟了就徹底沒了!”楊蘭英說。
不過,這些老藝人的從藝生涯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的。上世紀70年代初,隨著文革的來臨,劇團的演出越來越少,到最后只能解散。劇團解散以后,有人回家務農,有人上山下鄉(xiāng),也有人結婚生子。
1977年“文革”結束后,宣布“解放老戲”,王官集柳琴戲劇團也迎來了他們的“第二春”。接到消息后,原來的老演員們大都選擇回歸舞臺,一邊演戲一邊幫帶新人。楊蘭英說,為了解決劇團的生存問題,當時他們還辦了一個小瓶廠,形成了半年唱戲、半年務工的模式,就這樣一直堅持到1984年。“我記得我們最后排的那出戲是《十五貫》,還沒正式表演,劇團忽然說要解散了!”楊蘭英說的是1984年劇團解散前夕的事情。因為經(jīng)濟問題,劇團第二次解散了。大家離開舞臺后,面臨的是自謀生路。楊蘭英從“孟姜女”變成了婦產科醫(yī)生,當年的柳琴樂師張格勝拿起大勺成了廚子,多面手王為良則做起了生意……
他們想將柳琴戲傳承下去
幾十分鐘的表演結束后,老藝人們個個滿面紅光,大家似乎都還沉浸在戲里,仿佛當年在劇團里剛剛結束一場表演一般,“不覺得累,要是每天都能這么唱,才好呢!”演丑角的王萬厚感慨地說。
“我們這一幫人都老了,有幾個已經(jīng)去世了,現(xiàn)在剩下的,最小的也有五十多歲了。”楊蘭英說她1992年就退休了,但和這幫老戲友偶爾還會聚在一起唱兩句。
楊蘭英說,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都很穩(wěn)定,但就是閑不住,特別是看到現(xiàn)在宿遷幾乎聽不到正宗的柳琴戲了,他們這一幫老藝人都很著急。“老藝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很少有愿意學的。如此下去,這極具宿遷特色的拉魂腔就要跟著我們這一輩消失了,所以我們希望發(fā)揮余熱把這個好東西傳下去。”
采訪手記:
這次采訪之前,楊蘭英老師就和記者聯(lián)系了好幾次,每一次通話她都會帶來新的令人振奮的消息,“又聯(lián)絡上一個老戲友!”“找到咱們以前的老劇照了!”“沒想到還有人存著當年的老劇本呢!”……每次通話結束,記者心里都會很感動,這群老藝人對柳琴戲的執(zhí)著和熱愛可以說是到了癡迷的地步。
對于柳琴戲,我們年輕一代的宿遷人真正聽過的很少,很多人更不屑于去聽這樣的“土”調調。但當老藝人們粉墨登場一開唱,那悠長、綿遠的腔調立刻壓過了周圍一切的嘈雜聲,傳遞到靈魂深處,讓你不由得放下之前的思緒,跟著走,這時記者也才真正理解柳琴戲何以被稱為“拉魂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