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蛇身、鷹爪……把蟲魚鳥獸的特征組合在一起,中國龍的形象應運而生;民居小巷、鄰里弄堂、熱鬧長街……也是這些人間煙火最濃處,滋生出城市的筋脈血肉,描摹出厚重的文脈記憶。在喜迎龍年春節(jié)之際,和“巷往”欄目組一起,走進鎮(zhèn)江地名中帶“龍”的大龍王巷,在新春氛圍里,感受老街巷內的喜樂平和。
為祈求“安瀾息波,消除水患”,鎮(zhèn)江歷史上常有建造龍王廟的記載。大龍王巷正因巷內建有龍王廟而得名。小巷東自山巷,西至蘆州會館巷,匯集了眾多建于清末民初的古樸民居,原鎮(zhèn)江商會辦公處便坐落在大龍王巷38號。
鎮(zhèn)江商會初名鎮(zhèn)江商務事務所,成立于1905年。舊時鎮(zhèn)江得江河之利,商賈云集,“商賈文化”為小巷增添了一段繁華過往。商會涌現出的冷遹、陸小波、嚴惠宇等一大批愛國實業(yè)家,為當時的城市發(fā)展注入澎湃動力。如今,鎮(zhèn)江商會舊址已改為民居,僅門前靜立的碑石,講述著悠悠往事。
60歲的張立青,就住在鎮(zhèn)江商會舊址的對面。早些年,初來鎮(zhèn)江的他便選定在這里住下,大龍王巷的古樸風貌、熱心友善的街坊鄰居,都讓身為異鄉(xiāng)人的他倍感溫暖。奮斗多年,如今他已在鎮(zhèn)江城區(qū)買了新房,但仍不舍老街巷里的濃濃煙火氣,依舊在這巷子的老民居里靜享時光。
時光流轉,許多居民搬離了老巷子,大龍王巷不復曾經的熱鬧。但不少老年人都和張立青一樣,不舍這里的一磚一瓦。為了給住在周邊的老人提供方便,銀山門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開”進了大龍王巷。
走進服務中心,幾位老人坐在讀書角內閑聊,墻面上的新年裝飾,看著溫馨喜慶?!瓣幱晏炻坊?,走路慢點,多添衣服保暖!”一旁,負責人劉友娣細心地叮囑著出門歸家的老人注意安全。據了解,該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于2019年開始運營,為老人們提供愛心助餐、清潔理發(fā)、上門助浴、文化活動等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也能得到貼心、暖心的照顧。
提到帶“龍”字的街巷,服務中心里的老人們打開了話匣子,“從這里往前走一點就是小龍王巷,巷子比從前短了許多,也沒幾戶人家住著了?!薄霸诓嚷泛竺娴男“埾铮洘狒[著呢,現在快要拆遷了,建好后肯定又是新模樣!”……
如今,龍王廟舊址已難尋蹤跡,安樂生活也不再需尋其庇佑,磚瓦間堆疊起新的歡聲笑語,壇石路印刻下新的生活足跡?!褒垺钡墓适掠辛诵腋5咨?,在幽幽巷陌中,龘龘向遠。(全媒體記者 郭淑嫻 楊佩佩 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