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徒區(qū)寶堰鎮(zhèn),有一座古樸的小樓矗立在通濟河畔,這里是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它曾見證了往昔蘇南大地處處戰(zhàn)旗飄紅的歲月。
走進院落,幾株雪松參天而立,整棟建筑多了幾分肅穆的氣息?!敖ㄖO有更樓、哨樓,內有密室與哨樓相連,可以觀察到四面八方,哨樓上有槍眼、炮孔,可攻可防?!毙滤能娝目h抗敵總會紀念館講解員李璐介紹,紀念館的原址是“怡和酒行”,酒行主人考慮到防盜防土匪,將宅院建得特別堅固,大院中間特別設立的哨樓更是當年寶堰鎮(zhèn)的制高點。1938年5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隊到達寶堰,將這里選定為新四軍東進后的一個秘密指揮中心,同年6月15日,陳毅率新四軍一支隊駐扎寶堰,陳毅、王必成等則辦公居住在這里。
“1937年12月8日,鎮(zhèn)江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是我們寶堰的斗爭史,這是寶堰丁角村當年被日軍殺害的村民名單:張洪春,為保全全村人的生命被開槍打死;張吉貴,被日軍用刀戳傷,又復一槍;潘洪全,一家四人躲在床底下被活活戳死……”每每講到這里,李璐的語氣中帶著激憤。1938年7月7日,陳毅在這里主持召開鎮(zhèn)江、句容、金壇、丹陽四縣各界人士代表會議,籌建四縣抗敵自衛(wèi)委員會。同年9月10日,茅山地區(qū)第一個帶有準政權性質的行政機構——四縣抗敵總會成立。在此之后,60多個鄉(xiāng)先后成立農抗會、婦抗會、青抗會等各種抗日團體,5萬多名農民參加了抗日組織。
“四縣抗敵總會起到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的作用,包括募集軍需、動員參軍、懲惡除奸、堅持敵后武裝斗爭等。寶堰也成為抗戰(zhàn)初期茅山地區(qū)的一個戰(zhàn)斗堡壘,為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鞏固作出了貢獻?!毙滤能娝目h抗敵總會紀念館館長張峰介紹。走進紀念館展廳,有抗日軍民破壞敵交通線使用的鋤頭、釘耙等工具;新四軍游擊隊戰(zhàn)士穿過的草鞋、使用的步槍、手槍、大刀和手榴彈,還有繳獲日軍的指揮刀等戰(zhàn)利品,雖已銹跡斑斑,但仍在靜靜地講述著往昔崢嶸歲月。
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個個紅色故事,述說著我們黨從哪里來,指引著共產黨人該到哪里去,越是貼近歷史,越能懂得黨的初心和使命的可貴。走出紀念館,記者越發(fā)感到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讓我們不忘初心,銘記歷史,繼續(xù)勇毅前行。(記者 曹源 盛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