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處,辭舊迎新時。
江蘇,通江達海,歷史底蘊深厚,孕育了吳、金陵、淮揚、海洋、中原等多元文化,體現(xiàn)在春節(jié)風俗上也是多姿多彩。蘇州的桃花塢木版年畫,無錫的泰伯廟會……豐富多彩的年俗,不僅營造了熱鬧、喜慶而又祥和的煙火氛圍,更承載了江蘇人專有的情感記憶。
正月十六,“爬城頭、踏太平,走百病”。爬城頭源自吳地元宵節(jié)“走三橋”舊俗。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征調(diào)各地工匠百姓進京建設都城,遷入的周邊人口帶來“走三橋”習俗。因城內(nèi)走橋不便,走橋逐漸轉換為登城頭,時間也改為正月十六的白天。“正月十六爬城頭”延續(xù)至今,成為具有南京特色的年俗。
在鎮(zhèn)江,“打醬油”是全國獨一份的年俗,因此在鎮(zhèn)江有“不打醬油不過年”的說法。每年過年前鎮(zhèn)江老百姓最熱鬧的事情就是拎著家里的瓶瓶罐罐來打醬油,現(xiàn)場是人頭攢動、醬香撲鼻,吆喝聲、寒暄聲不絕于耳。打醬油的活動在鎮(zhèn)江已持續(xù)了近半個世紀,成為鎮(zhèn)江最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印記。
來到揚州,就不能不提到“走大局”。除夕夜,長輩們會把云片糕、蘋果、橘子等擺在每個人的床頭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云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蘋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吃橘子取其寓意“走大運,諸事順利”。揚州話中運氣叫做“局氣”,走運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諧音,贈人橘子含有把好的運氣帶給他人的美好寓意。
蘇州有句老話叫“無畫不年”,桃花塢木版年畫便是當?shù)夭豢苫蛉钡哪晁自?。桃花塢木版年畫因集聚于蘇州桃花塢大街區(qū)域,故得此名,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每逢春節(jié),不少蘇州市民都會在家張貼色彩絢麗的年畫,祈福新年家宅平安和氣、幸福美滿,“和”“福”“壽”是大家常選擇的年畫主題。如今,桃花塢年畫還與時俱進推出了各類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更加鮮活地進入人民生活,將節(jié)日氛圍感“拉滿”。
“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一二百!”泰伯即吳太伯。每年正月初九泰伯生日,設有梅里泰伯廟會。這是無錫一年中的第一個廟會,城鄉(xiāng)百姓到此朝拜,盛況空前,歷年不衰。我國申報的“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項目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其中包括無錫泰伯廟會。2025年的泰伯廟會活動更加精彩,新增國際友人隊、漢服隊等特色巡游隊伍,廟會現(xiàn)場還有傳統(tǒng)市集、燈會、水上表演、打鐵花、燈光秀、水幕秀等項目,讓各地游客沉浸式感受泰伯廟會獨特的民俗文化。
團子、饅頭意味著闔家團圓、團團圓圓。每年到了常州人俗稱的“年三夜四”,此時的“頭等大事”就是做團子、蒸饅頭。待到熱氣騰騰的團子出鍋,人們還要特意化開一碗洋紅粉,用筷子蘸上為團子“點紅”。人們對生活紅紅火火的期盼就這樣轉化為這靈魂一點,濃縮在每一個團子上。
在泰州,年味是熱氣騰騰的蒸饅頭、蒸糕點、做豆腐;是鑼鼓喧天中的跑旱船、舞龍、村晚;是飄著香氣的泰興黃橋燒餅、曲霞蟹黃湯包、靖江豬肉脯……走進泰州的大街小巷、美麗鄉(xiāng)村,你會發(fā)現(xiàn),最鮮明最濃郁的年味就藏在這里。
“正月十六走北邊,腰不疼來腿不酸!”在宿遷,正月里有一項傳承許久的民俗——“走北邊”?!白弑边叀迸c本地方言中的“走百病”發(fā)音相近,寄托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早期“走北邊”主要儀式有踏青、走橋等活動。到清代中葉,由于大運河貿(mào)易繁榮給宿遷帶來了多元文化融合,商業(yè)貿(mào)易、文化信仰等眾多內(nèi)容融入“走北邊”習俗,成為舊時宿遷城內(nèi)最熱鬧的節(jié)日活動。而今,“走北邊”演變?yōu)槌择R蹄糕、提燈籠、摸石獅子、走橋、扣百子等眾多儀式,不同儀式對應不同群體,成為人人可參與的節(jié)日習俗。
徐州人過年愛蒸花饃,寓意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蒸蒸日上。花饃起源于中國民間祭祀與祈?;顒樱餍杏诒狈?,用多色面料,有實心的,有包餡兒的。放入紅棗、紅豆等食材,塑造一些祭祀和吉祥祛邪的動物造型,以及塑造花朵與果品。造型生動、夸張、艷麗,制作精巧細膩,兼具食用、觀賞、禮儀等功能。
鹽城人從大年初二起,親朋好友間開始走動。這一天起,一些人家置辦酒席,親友聚首叫作“春敘酒”。宴席是八碗八碟,八道菜,先是八個冷碟,四道喝酒菜,雜菜、肉圓、紅燒肉、雞肉,吃飯時是四菜一湯,四道菜是牛肉、水膘(肉皮)、魚、烏子(烏賊)。傳統(tǒng)美食與節(jié)慶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場場充滿飽腹感、儀式感和幸福感的盛宴。
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讓淮安一半北方一半南方。過春節(jié),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而到了淮安,大年初一的早茶咱們湯圓餃子全都吃!淮安人稱春節(jié)的餃子為“彎彎順”(即“萬萬順”),寓意萬事順利。大年初一吃餃子,祈盼新的一年交好運。大年初一這天的湯圓不叫“湯圓”,而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熱騰騰的一碗下肚,無論身心都暖意盈盈。
在連云港過年,美食絕對是重頭戲,而灌云豆丹堪稱“王者”一般的存在!它選用豆天蛾幼蟲為食材,其制作技藝入選江蘇省第五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灌云豆丹的烹飪方法多種多樣,煮成湯,湯汁濃郁,豆丹肉滑嫩爽口;和辣椒、蔥姜蒜一起炒,香辣過癮,吃了就忘不了!你想不想嘗嘗這獨特的美食呢?
在南通,除夕夜有“打囤子”的獨特風俗?!按蚨谧印笔窃谄寻镅b上石灰,隨后在院前房后、屋里屋外的地面上頓磕,石灰粉從包縫中滲漏,在地面上留下不圓不方的石灰印子,宛如初雪覆蓋。還有人用鐵叉在地上精心描繪出古錢、弓箭、農(nóng)具、梯子、鳳凰等圖案,再撒上石灰,形成“畫天囤”,在啟海地區(qū),“打囤子”又被稱為“篤稻屯”?!靶職q家家篤稻屯,階前疑是雪霜痕”寓意著“糧囤子處處滿,囤子有天高”的吉祥愿景。這一古老風俗意在祈求來年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無論江蘇各地的春節(jié)風俗有何不同,江蘇人民面對新一年時的美好心愿都如出一轍,都飽含著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對闔家團圓的珍視、對幸福安康的祈愿。這些質(zhì)樸而真摯的心愿,穿越時空與地域,成為江蘇春節(jié)文化中最溫暖、最動人的底色。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建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