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到超過30萬只水鳥,系迄今為止最大值
條子泥濕地被譽為“鳥類國際機場”,每年有數(shù)百萬候鳥在此中轉停息。昨天記者了解到,在最近的一次天文大潮期間,北京林業(yè)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前往條子泥720畝高潮位停歇地,進行今年秋季遷徙鳥類調查。這次調查記錄到水鳥總數(shù)達18.85萬只,共32個物種,創(chuàng)造了條子泥“720”高潮位棲息地的最大數(shù)量。
“這個數(shù)量可以說是創(chuàng)了新高,因為去年的高峰時期是11萬只,而在這18萬只水鳥中有90%是鸻鷸類。這種鳥類特別喜歡在條子泥堤外的灘涂覓食底棲動物?!北本┝謽I(yè)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博士楊洪燕表示,“這些鳥中,有8萬多只是大濱鷸,它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在整個全球分布上,它們只在這條遷徙通道分布,相當于全球種群數(shù)量的20%都在‘720’這個塘里邊棲息?!?/p>
科研人員還在調查中觀測到,這些鸻鷸類遷徙大軍中,不乏勺嘴鷸、小青腳鷸、黑臉琵鷺等極危、瀕危明星物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青腳鷸達1630只。它們時而展翅飛翔,時而聚集水面,如同精靈在濕地的水草間穿梭跳躍,嘰嘰喳喳,熱鬧非凡。
“720”是國內首個人工打造的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它由一個720畝的魚塘改造而成,面向海堤外全球最大的輻射沙脊群,灘涂底棲生物豐富,是鳥兒的天然“大食堂”。每當大潮涌來的時候,灘上覓食的鳥兒紛紛避潮飛散,來到“720”落腳。
“‘720’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可以說在整個遷飛通道范圍內,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棲息地點。”楊洪燕表示,“但有一點憂慮的是,‘720’的鳥太密集了,這樣可能會造成一些問題。所以,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多創(chuàng)立幾塊這樣的高質量高潮位停歇地,適應不同腿長的小鳥,然后供它們棲息?!?/p>
據(jù)悉,此次調查記錄到的“秋遷大軍”,還包括蒙古沙鸻、黑腹濱鷸、白腰杓鷸、灰斑鸻、大杓鷸等30多個鸻鷸類品種。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的中心節(jié)點,整個條子泥區(qū)域,調查到超過30萬只水鳥,系迄今為止最大值。這些當中的許多種類,將在條子泥待上2至3個月,等完成換羽后繼續(xù)遷往南方越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