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防火防盜防閨蜜”,其實吧,閨蜜也分兩種,一種是真閨蜜,愛你,兩肋插刀;另一種,卻跟你上演塑料姐妹,坑你,撕破臉皮。塑料閨蜜,為了坑你,真是節(jié)操無下限。
閨蜜是怎么騙閨蜜的
周女士與郭女士是閨蜜。去年11月,兩人決定合伙在臨海開一間服裝工作室,口頭約定共同出資五五分成。周女士是上班族,平時工作繁忙,郭女士是全職太太,時間則相對寬裕。于是,周女士就將工作室的事全部托付給郭女士操辦。
工作室需要場地,租房就成了頭件大事。兩人一起物色了一間房子,談價環(huán)節(jié)由郭女士負責(zé)。不久后,郭女士稱房子租金每月2500元,房東不愿意講價。
為了證明自己的說法,她還把自己和房東的聊天截圖發(fā)送給周女士看。周女士不死心,想把租金再往下壓一壓,她通過郭女士微信推薦的名片加了“房東”侃價。果然如郭女士所說,“房東”不肯在房租上讓步,后來甚至不愿意再搭理周女士。眼看侃價不成,在郭女士的多次催促之下,周女士便陸續(xù)將自己那部分的房屋租金、裝修等費用共計3萬元轉(zhuǎn)給了郭女士。
在機緣巧合之下,周女士聯(lián)系上了真正的房東。這才知道,自己微信里的“房東”竟是郭女士盜用頭像假扮的,而所謂月租2500元的房子實際只要1600元。更氣人的是,郭女士拿了錢,卻根本沒有去租房子。時間過去了近一個月,工作室仍只是個泡影。
一氣之下,周女士一紙訴狀告到法院,要求郭女士返還自己投入的資金3萬元及利息。
經(jīng)臨海法院經(jīng)辦法官調(diào)解,郭女士同意支付周女士19000元,雙方最終達成了和解協(xié)議。
法官提醒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與人合伙,為了不傷和氣,一些常見的法律問題要先理清。一份規(guī)范的書面合同是必不可少的,合同內(nèi)容應(yīng)盡量詳盡,同時,資金往來及收取的收益,也要有書面的憑證及財務(wù)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