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市場,阻礙交通,安全隱患也非常大。臨海馬頭山至黃巖上輦的一條公路,也叫“馬上線”,這是臨海到椒江的重要交通要道。車流量大,車速也快,但是也就在這個路段,沿路擺著不少的攤位賣橘子。非常危險。
記者開車從馬上線經(jīng)過,遠遠就看到沿路賣橘子的攤位,聽說有部門來查,他們正在快速地轉(zhuǎn)移陣地。
記者:“馬路邊不是說不能賣啊。”
攤主:“這個我說不來,他們放這里賣,我也放這里賣。”
記者:“賣了多久。”
攤主:“我賣完沒多少了。”
這攤主姓陳,黃巖北城來這里擺攤的。記者向他打聽,他也跟記者聊起來。他說前面的亭山村攤位更多,都是賣橘子的。記者往前開,到亭山村。果然橘攤集中。記者大致數(shù)了下,僅400米左右的距離,就有近20個橘攤。
亭山村村民:“都是附近的村民在這賣。”
記者:“這邊都是亭山的村民。”
亭山村村民:“亭山有,哪里都有,別的地方來這賣的都有。”
村民說,這里設(shè)攤賣橘的大多數(shù)是本村的,橘農(nóng)自種自銷;也有一些外地來的攤販。記者觀察了一下,過路的車輛,不時有停下來買橘的。
顧客:“到這邊來的,都是司機,他們開到黃巖城內(nèi)去,也挺那個的(不方便)。”
攤主:“什么影響,放邊上去一點,也沒什么影響,你有影響到,他稍微車開慢一點不會影響到你的路。”
記者:“你覺得沒影響。”
攤主:“什么影響,什么影響。”
擺攤的人說,他們做生意,不影響通行。可附近村民卻說,馬上線車來車往,大貨車尤其多,安全隱患很大。
村民:“不安全,無數(shù)人跑來跑去,給車子撞到了。”
村民柯先生:“這個出了三起事故,賣橘子受傷的有三個。”
記者:“什么時候發(fā)生的。”
村民柯先生:“就是這幾天,早幾天有一個受傷了到醫(yī)院,還有兩個沒出來在醫(yī)院里。”
記者了解到,橘攤擺在村里對面一側(cè)的馬路邊,這是因為主要做外地過路人的生意。前方幾十米就是高速入口。
所以,攤主擺出來的橘子賣完要回家補貨,這就要騎三輪車橫穿馬路。已經(jīng)有賣橘的為此付出代價了。
記者:“不是蠻危險,車這么多。”
攤主:“是啊。”
記者:“你自己也知道危險。”
攤主:“那也要小心,小心啊,有時候看到車子沒了,手攔一攔,這么過去。”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過路的車輛車速都很快,而且大貨車、集裝箱車不少,安全隱患顯而易見。記者電話聯(lián)系亭山村村干部。村支書說,這情況由來已久,村里也認識到存在安全隱患,特別是發(fā)生了村民被撞事情之后。
亭山村村書記王華慶:“讓他們往里面搬,也組織過讓他們搬離,折騰了好幾次,七八次十來次都有,但是你沒在他們又搬出去了,實際上村莊治理很難的啦。”
村支書王華慶說,村兩委已經(jīng)開了會,決定騰出一塊地建市場,到時候?qū)㈤俎r(nóng)以及馬路菜場一并挪到那邊。另外,馬上線亭山村路段也在改造。
亭山村村書記王華慶:“兩側(cè)做綠化通道,然后人行道,輔助車道,都搞進去了,設(shè)計進去了,你那里都能看得出來,在現(xiàn)場。”
記者:“那這些搞了,是不是到時候。”
亭山村村書記王華慶:“到時候究就不能賣了啊,車子不能停了,肯定就不能賣了。”
記者:“那綠化帶什么時候做好。”
亭山村村書記王華慶:“大概今年要完工的,年底就要完工的。”
其實,存在的安全隱患,不管是攤主,還是村干部,都已經(jīng)意識到,但是還沒整治好。很多攤主都抱著僥幸心理,真出事情了得不償失。血的教訓(xùn),應(yīng)該能有警示作用。希望攤主為了他人,為了自己,主動撤了攤位。也希望有關(guān)部門加強整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