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廚刀制作技藝起源于清朝光緒1890 年。在過去,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家都有一把大洲 廚刀,它是衢州市歷史上的名牌產品之一。 大洲廚刀的創(chuàng)始人胡同興,是衢州江山 人。當年見大洲街市繁華,山貨云集,他便決 定在此定居,開了家“胡同興鐵店”,打廚刀、 柴刀、茅草刀、小肉斧,其中“同”字號廚刀廣 受歡迎。 大洲廚刀一般要經過打坯、加鋼、熔煉、熱 處理、打磨等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必不 可少?!按笾迯N刀”的打制工藝保留了全手工 操作,經過獨特的刀刃淬火技術和打制工藝制成的刀具,具有不崩口、不卷刃、口薄、鋒利 等特點。 2009年大洲廚刀制作技藝被列入浙江省 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屬傳統技藝類。
傳統技藝 三代堅守
大洲廚刀制作技藝已有130多年的生產歷史,胡同興將技藝傳給了繼子鄭忠祥,而后爺爺傳給兒子,兒子又傳承給孫子……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著。大洲廚刀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金高從揮起錘子的那一刻,就已經定格了他全部生活。
小時候的鄭金高并不愿意學打鐵,但沒辦法,家中就他一個獨子,打鐵手藝還得有人繼承。少年時,個頭不夠高,鄭金高就在腳下墊上幾塊磚。那時,鄭金高和父親鄭忠祥所在的集體化企業(yè)叫大洲刀具廠。心靈手巧的鄭金高,19歲就當上了廠長。1962年,鄭金高參加浙江省二輕系統舉辦的民間手工藝技術大比武,當時參賽的有全省60多位打制刀具的高手,比賽項目是打制菜刀、草刀和柴刀。鄭金高第一個完成任務,并且打制的刀具鋒利、不卷刃、不崩口,一舉奪得冠軍。那枚小小的獎章,被他珍藏至今。1963年,大洲機械廠和鄭金高分別榮獲浙江省工業(yè)交通運輸基本建設手工業(yè)方面“先進集體”和“先進生產(工作)者”。
鄭金高會打很多東西,七十二行用的工具,適應山區(qū)、半山區(qū)、平原用的家什,鄭金高樣樣在行。1996年,大洲刀具廠解散,鄭金高父子回到老街開起了店鋪,取名為“7號刀具店”,并一直延續(xù)至今。做了幾十年的手藝,他仿佛理解了當年父親逼他學打鐵的舉動。1976年,他讓兒子鄭秋和待在身邊,延續(xù)當年他掄小錘、父親掄大錘的生活。鄭秋和性格內向,平時沉默寡言,每天只沉浸在“叮當,叮當”的敲打聲里。忙累了就抽根煙、喝口濃茶,這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放松。也許是一份鄉(xiāng)愁,也許是已經習慣這樣的日子,50多年來,鄭秋和毫無怨言,打鐵已經成為他生命的寄托,和他的生活不可分割。
鄭秋和目前是大洲廚刀制作技藝區(qū)級傳承人,成為這一技藝的傳承主力軍。今年已經85歲的鄭金高腿腳不太方便,耳朵也開始失聰,但他每天都會來到打鐵鋪,指導一下兒子鄭秋和,有時也幫兒子打打下手。
漸行漸遠 后繼乏人
目前,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學徒難招,大洲廚刀制作技藝后繼乏人的問題更為嚴重,可以說已經到了瀕臨失傳的地步。正如老話所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對于打鐵匠而言,燙傷、砸傷、挫傷都是家常便飯。鄭金高和他的兒子鄭秋和,一年四季滿手是疤。冬天,穿著厚衣服干活,沒一會就被汗水濕透,一停下來,衣服又冷冰冰地貼在身上;到了酷暑,爐火的高溫加上天氣的炎熱,打鐵就好比在蒸籠里干活,這種艱苦是一般人難以忍受的。再者,打鐵對體力和耐力也是極大的考驗,沉重的大錘輪番起落,幾十斤的鐵塊反復鍛打,那種身心的疲累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更是不愿意從事打鐵這行,大洲集鎮(zhèn)的打鐵店從上世紀80年代的20多家,到現在只有3家。2000年以后,打鐵店更是沒有招收到一個年輕學徒,傳承隊伍嚴重老齡化。
“打鐵是硬功夫,是賣力氣的活?,F在的人吃不了這種苦?!痹诖蜩F鋪略顯昏暗的堂屋里,鄭金高一臉失落,“我現在80多歲,已經打不動了,鄭秋和也60來歲了,等到他年齡大了,這個打鐵店就得關門了,從爺爺手上傳下來的這門技藝也可能要失傳了……”
大洲廚刀制作技藝作為衢江區(qū)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傳承、保護工作確實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去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估工作中,大洲廚刀制作技藝在很多內容上明顯欠缺,與其他同類項目相比,也存在明顯劣勢,這其中有傳承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也有項目本身的很多制約因素。為此,衢江區(qū)非遺中心推出了比如免費培訓、招徒獎勵、帶薪學藝等等舉措,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這一傳統技藝可以涅槃重生,再次煥發(fā)朝氣蓬勃的活力和魅力!(通訊員 金一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