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漂們在排隊等通告。
浙江在線09月28日訊 若問橫店寄夢處,中鵬遙指大智街。
記者問正在河南老家休息的著名“橫漂”史中鵬,橫漂們在橫店影視城最集中居住的地方?史中鵬說:“大智街,因為橫店演員公會就在那里。”
大智街由這條街上的大智禪寺而得名,這座始建于南梁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的古寺,多年來,劉德華、劉嘉玲等眾多大明星曾在里面封閉拍戲,所以,這里也成了令橫漂們向往的地方。
2003年7月,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在這條街上成立,這里,就相當(dāng)于橫店的人才市場。橫漂們來橫店的第一件事是辦理暫住證,租房子,第二件事就是到這里辦一張演員公會的演員證。
大多橫漂來橫店都住大智街,那里有一排舊房子,看上去像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的筒子樓,有些北方來的演員,還把爐子放在過道上用來燒菜煮飯。也有些年輕人住在附近的農(nóng)民出租房里,一幢三四層樓的房子,隔成十幾個小房間,演員們彼此熟悉后,晚上沒戲時還聚在一起打打游戲或者聊聊天。史中鵬和他的小伙伴們就住在農(nóng)民出租房,200元一個月,已經(jīng)住了幾年。
每到傍晚,大智街頭就會晃動著橫漂們的身影。他們大多年輕,衣著光鮮,和城里人沒有區(qū)別。由于長期在太陽下暴曬,他們膚色都很深,很容易被認(rèn)出來。同樣因為拍戲的需要,女孩子一頭長發(fā),而男孩子則大多剃了光頭。
記者慕名來到大智街橫店演員公會處,見數(shù)十人正排隊等著次日的拍戲通告,一雙雙眼睛里充滿著渴求。
他們開始把記者當(dāng)成了劇組人員。當(dāng)記者說明來意,一位面容英俊的小伙子神情憂郁:“你一登報,我們就更沒飯吃了,更多的人看了會來橫店。”
但也有人仿佛看到了希望。來自河南的40多歲的橫漂范富友激動地說:“你們記者能不能幫我們呼吁一下,請劇組的導(dǎo)演來這里挑選演員。”他指著幾位模樣挺帥的小伙子說:“他們一點也不比王寶強差!”
“我是抱著餓死的最壞打算來這里的。”江西橫漂汪長晴告訴記者,不過他的情況還不錯,來這里一個月已經(jīng)拍了十幾個戲了,基本都是演群眾,也演過幾個小特約(有一兩句臺詞的角色)。“確實生活挺難的,但只要有回家的路費就行了。”他說。
歲月在流逝,大智街的上空飄蕩著橫漂的傳說,而熙來攘往、店鋪林立的街頭,卻滋生出許多更實際的念頭:不少橫漂選擇了在這里做點別的小生意。
河北來的許冰杰,來橫店做群演多年后,就選擇在大智街上開了兩家店鋪:“雙杰興——信息咨詢服務(wù)部”、“橫漂舊貨商行”。特別是他的信息咨詢服務(wù)部是專為橫漂提供信息服務(wù)的,很受歡迎。
46歲的張小明開了一家“鴻運照相館”,主要服務(wù)對象也是橫漂。經(jīng)營項目有資料整理打印、照片美化過塑等。店外還特設(shè)多種免費服務(wù),如劇組駐橫、劇組開拍等相關(guān)信息。
大智街,見證了橫漂們懷揣夢想的樣子,也見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