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卻用十三載不離不棄的堅守,為世人演繹了一段人間愛的傳奇——你若不離不棄,我便生死相依。
她,就是被網友親切喚作“最美妻子”的高燕萍,一個最美麗的女人。
十三年前,德清縣筏頭鄉(xiāng)蘭樹坑村村民高燕萍有一個安寧的家,但這份安寧卻被一場車禍打破了。
2000年,丈夫朱成開著剛修好的一輛拖拉機上路,在路上意外撞上了一棵大樹,頭部和腿傷得嚴重。出院后,雖然朱成并未完全康復,但還能下地走路,幫她干些家務活,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只是留下了癲癇的后遺癥。
然而,平靜的生活卻在三年前再次被打破。丈夫突然腦部感染,頭痛癲癇發(fā)作,病情惡化,經過反反復復的手術后,前后花去了40多萬元醫(yī)藥費,命保住了,卻從此成了植物人。
面對接踵而來的困境,高燕萍哭過、痛過,卻沒有屈服過。
成了植物人后,朱成連簡單的咀嚼和主動吞咽功能也喪失了,如何才能讓丈夫吃東西,保證他的營養(yǎng)攝入,成了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問題。“平時稀飯喂的多一些,但偶爾也會喂米飯,遇到食物比較硬的時候就麻煩一些。”高燕萍輕描淡寫地說著。
但事實根本不像高燕萍說的那么簡單。每一次喂飯,她總要先把飯菜嚼碎,然后嘴對嘴喂食。即便這樣,丈夫把食物含在嘴里,有時候也不懂得吞咽。每每這時,她就會拿湯勺在他嘴里輕輕攪動幾下,再含一口水送到他嘴里……一次次重復這樣的動作,往往一頓飯喂下來,就要花上兩個多小時。
照顧植物人,喂飯只是照料的一部分。面容瘦削的朱成,盡管眼睛睜得很大,但卻對房間里的所有動靜沒有任何反應。當年的主治醫(yī)生王義榮說盡管他的眼睛在眨動,但他理解不了那些是什么或者在做什么,只是對光的反應,但高燕萍總是想方設法地和丈夫“交流”著。“朱成,手伸出來,該做按摩了。”當高燕萍慢慢掀開被子將朱成的手拿出來時,記者發(fā)現(xiàn)朱成的手有了明顯的萎縮。“血液循環(huán)不暢通,手腳都是這樣,每天就得按時做按摩。”高燕萍邊給記者介紹,邊給丈夫做按摩。“這是我從醫(yī)生那邊學來的,先在左腿拍10下后,再順時針旋轉10下,順著小腿又來回搓,接著,換到右腿……”一次按摩,至少要花一個小時。
為了方便照顧朱成,高燕萍在丈夫的床邊給自己搭了一張簡易的小床。這么多年,她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每天晚上,她都是等丈夫睡了才會躺下,但每晚至少要起來兩三次。高燕萍告訴記者,如此頻繁起夜是有原因的。除了定時給老公翻身外,老公大小便也不能自理。
為此,高燕萍特地準備了滿滿一櫥柜的尿布,這是她用舊衣服洗干凈后一針一線縫起來的,臟了就洗洗,然后再用。而最需要她時刻陪伴的是,老公一旦癲癇突然發(fā)作,便會抽搐,還會咬舌頭。每每這時,她就會迅速拿起一個勺子放到老公嘴巴里,以防止他咬到自己的舌頭。怕弄傷老公,她還特地在勺子外面綁了些布條。
高燕萍家有5口人:除老公外,她還有一個正在讀初二的兒子和上了年紀的公婆。老公成了植物人,一家的經濟負擔,自然就壓在了她一個人身上。她在當地一家農家樂找了服務員的活干,一個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這份活,她要從早上9點一直干到傍晚6點。盡管辛苦,但高燕萍卻沒有怨言。身旁的婆婆告訴記者,兒子躺在床上這么些年,多虧了媳婦的精心照顧。要不是她,兒子恐怕早就不在了,這個家也怕是早就散了。
雖然喚醒丈夫的希望渺茫,但高燕萍卻從未放棄過。每天,她都會拉著丈夫的手,深情地凝望著他,看到他會哼哼幾句或是眼睛比以前更有神的時候,她總會感到無比欣慰。在她看來,只要老公還活著,兒子就還有爸爸,這個家就還有希望。“我希望他的病能快點好起來,這樣,我們一家人就能一起快快樂樂地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