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朋友,也不是親人,甚至素不相識,卻住在同一個屋檐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大家長”——董志祥。2013年初開始,身患重癥的董志祥把自家老房子裝修一新,無償提供給本地及外省的病友暫時居住。
市區(qū)府山街道的合作弄內,有一間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分上下兩層,已有20多年歷史。房子主人董志祥今年53歲,曾是一名駕校教練,平日里他和家人住在城南,空閑時會來照看一下老房子。2012年12月,董志祥不幸患上肝癌,手術后,右側肝臟被切除四分之一,病情穩(wěn)定了下來。
生病期間,董志祥加入了紹興市抗癌協會腫瘤康復學校,和病友們相互勉勵,共同抗戰(zhàn)病魔。其間,董志祥看到,柯橋區(qū)錢清鎮(zhèn)、平水鎮(zhèn)等路途相對較遠的病友,來紹興市區(qū)的醫(yī)院看完病,如果次日要復診,需要來回奔波,這對于一個病人來說,十分辛苦。于是,他請來裝修工,把自家老房子粉刷一新,還買來幾張床、電飯鍋、微波爐和洗漱用具等,無償提供給病友們暫時居住。
錢清鎮(zhèn)的小張是第一個來這里居住的病友,住了三天,董志祥天天來看望他,給他帶來水果、蔬菜等。自從生病后,董志祥從網絡、書籍上學了一套對身體有益的按摩法,小張做完治療回來,董志祥就給他按摩。半小時后,董志祥累得氣喘吁吁,但看到小張的病痛有所減輕,心里特別開心。
小張受到董志祥的悉心照顧,很感動,離開時,寫了“愛心之家”四個字,貼在門口,并通過網絡,將“愛心之家”的信息告訴了病友們。
從此,“愛心之家”在眾病友間傳開了,來這里暫住的病友絡繹不絕。去年6月,是“愛心之家”“房客”最多的時候,住了五六個人。除了本地病友,也有來自甘肅、云南等地的。
病友多了,董志祥更忙了,幫他們一個接一個按摩,從不嫌累,每當病友們感到過意不去時,他就笑著安慰:就當我是在鍛煉身體。
漸漸地,病友們把“愛心之家”當成了自己的家,有的做飯、有的掃地,互相勉勵,交流治療經驗等,這個特別的大家庭常常充滿了歡聲笑語。
董志祥從書上得知,紅豆具有良好的導熱性,便琢磨著用布把紅豆縫在衣服夾層里,做成一件件“紅豆背心”,給病友們穿上。病友章師傅說:“‘紅豆背心’很保暖,穿著渾身舒服,老董的‘土辦法’還真管用。”
值得一提的是,家住市區(qū)的嚴翔鸝大媽、孫大媽等人知道“愛心之家”的故事后,被董志祥的精神感動,主動來到“愛心之家”幫著照顧病人、做家務。
記者看到,大媽們有一張“義工值班表”,時間是早上9點到下午4點30分。兩個月前,66歲的孫大媽買來一臺價值近千元的專業(yè)縫紉機,放在“愛心之家”,用來縫制“紅豆背心”。
“其實我沒付出什么,房子是自家的,一個月水電費也沒多少,平時買點菜,和病友們一起做著吃,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董志祥說,“‘愛心之家’很受病友們歡迎,我這個‘大家長’會一直當下去。”
編后
因為疾病,他擁有了一大群病友;因為有愛,他和他們在同一個屋檐下抱團“取暖”——53歲的董志祥面對人生的困境,依然想著能為別人做點什么,依然不忘自己的社會責任,在“愛心之家”里醞釀著“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人間真情,堅守著一塊屬于他的道德高地。
誰都明白,擁有一間處在鬧市區(qū)的空房子意味著什么,更何況一個需要大把用錢的重癥病人。但是,在生命和健康的天秤上,金錢的分量有時可以小到忽略不計。不過,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出這道算術題的,而董志祥給出了一個漂亮的答案。
生命可能很脆弱,意志可以很頑強。董志祥以特有的方式傳遞著溫暖的力量,展示著小人物的大愛之美,用滿腔熱情培育著愛的花蕾,這樣的綻放,格外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