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G20峰會之后,杭州各大景區(qū)相繼被外地游客“攻陷”,峰會效應是首因,天堂氣質與西湖口碑卻是主因,《人民日報》曾刊發(fā)“天下從此重杭州”的評論,旅游升溫率先得以印證。鄰城紹興是否能沾峰會效應之光,能否躋身環(huán)杭旅游大市,又該如何迎接來勢可觀的大眾旅游時代?苦練內功與提檔升級顯得尤為重要。
一、制約紹興旅游提檔升級的三個短板
紹興旅游業(yè)基礎扎實,資源豐富,類型多樣,特別是近年來鏡湖、柯橋、諸暨等地陸續(xù)投入大型游樂項目,填補了“休閑游”的空白,改變了長期倚重“人文游”的單調格局,使旅游資源得以古今融合豐富多彩。目前,我市人文景觀資源單體占全省四分之一,高級別旅游資源單體擁有量列全省第三,歷史文化、山水風光、生態(tài)休閑等均有涵蓋。家底豐厚是否可以高枕無憂?非也,事實上我市旅游業(yè)一直無法擺脫不溫不火地尷尬,無法問鼎一線旅游城市,在諸多因素之中,三個短板制約明顯。
一是定位不明。資源太多亦成“負擔”,景區(qū)雖好似無亮點,各大旅游項目均衡化推進的同時,往往湮沒了一個城市旅游的主題與特色,導致旅游品牌與形象的淡化,概念無法確立,定位不明不白,最終會由中庸滑入平庸,好東西打不出好名頭,優(yōu)質資源換不來大市,這是一種主題不清之痛。在杭州看湖光山色,在橫店觀影視文化,在麗水可以綠谷養(yǎng)心,在舟山感受東海漁風,那么紹興呢?一個魯迅故里顯然不足以詮釋紹興的全部,亦難留住游客的腳步,定位之短,吃虧不淺。
二是優(yōu)勢不彰。拳頭產品短缺,核心景區(qū)不多,或者說松散的旅游良品捏不成團,諸多旅游要素無法打包推出,以致深度游、全城游、體驗游均難以突破,古鎮(zhèn)壓不倒烏鎮(zhèn),水景玩不過周莊,游樂搞不過寧波,人文斗不過杭城,遍地開花的后遺癥是精品意識與產業(yè)優(yōu)勢不彰。
三是規(guī)模不大。我市旅游業(yè)普遍呈散小狀態(tài),規(guī)模不大,容量不足,配套設施不全,迎接自駕游的硬件基礎還有短板,產業(yè)鏈內缺少必要的整合與聯動,缺少一個包容性、服務性、影響力、競爭力俱佳的旅游綜合體。
二、“整改擴”三要素齊頭并進補短板
在浙東旅游線上,紹興處于一個“驛站式”的地位,需要向“港灣式”轉變,引得來客,留得住人,揚得了名,這是“紹興之旅”走出去的主攻方向,這需要“整、改、擴”三要素齊頭并進,明確一條主線,擴大景區(qū)規(guī)模,融入更多要素,多元走向市場。
一是主題游的脈絡要清晰,即旅游的自我改良。“紹興之旅”要進一步理順思路明晰脈絡,精確定位主打產品,明確城市旅游品牌,看山看水看古城,品酒賞戲閱名士,要突出主旨,厘清層次,在旅游推介與宣傳上要有一條主線脈絡,須有一個靈魂之作。否則,都是重點等于沒有重點,沒有主題無法撼動人心,紹興之旅無法在長線游中串聯并占據重要份額。
二是大容量的景區(qū)應具備,即項目的擴容升級。面對大眾旅游時代,我們的旅游接待功課顯然還做得不夠,停車場地緊缺,景區(qū)交通不便,配套的餐飲住宿不多,能把紹興帶回家的旅游紀念品市場留白更多,整個產業(yè)還不夠精致與深耕,這不僅需要有大手筆的旅游新項目的投入,更需要致力于傳統景區(qū)的擴容升級,以及景區(qū)聯合體的打造,做好串珠的文章,加大后期的開發(fā),打造具有較強接待能力與競爭軟實力的大容量景區(qū)。
三是多元化的要素需融合,即資源的整合互聯。旅游不僅是看風景,更是一種體驗,橫店以夢幻谷的文藝夜演把一日游逼成了二日游,鳳凰以夜游一條街讓游客住了下來,一場G20峰會文藝晚會,讓游客為夜西湖之美而癲狂,這都是通過要素整合達到產業(yè)鏈延伸的典范,也是以多種文化形式推動旅游發(fā)展的有益嘗試。坐烏篷看社戲,走水路逛古鎮(zhèn),宿景區(qū)看演藝,穿夜巷購特產,甚至可以打造“印象西湖”的紹興版,讓更多的文化體驗融入到旅游項目中去,讓更多的文娛要素互聯成特色與新品,把文化創(chuàng)意融入游程,以越文化激發(fā)游興,使“全城游”與“全天游”得以更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