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兩年前一樣,52歲的杭州圖書館館長褚樹青,完全沒有料到,最近自己突然又“火了”。
昨天,在杭圖四樓那間有點悶熱的辦公室里,他已經接受了不止一波的采訪。
所有的,只因一則題為“杭州圖書館10年不拒乞丐唯一要求是洗手”的微博,褚樹青對前來向他投訴的讀者所說的那句——“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選擇離開”,又一次被廣泛散播。
2011年的1月18日,名為“賀蘭泰”的微博博友第一次發(fā)出了褚樹青的名言,這一條微博,被轉發(fā)了一萬多次。
而這一次,幾乎是同樣的內容,最高的轉發(fā)量,在昨天下午5點之前,已有近3萬次。
“這是為什么?”褚樹青說:“我也想不通。”
“來者不拒”始于2003年
在杭圖,真的遇到流浪者
昨天的杭圖,讀者不少。正是下午兩點鐘,自修室的書桌與沙發(fā)上都坐滿了人。一眼看去,學生居多,也有老年人和外來務工者。
閱讀者當中,真有流浪者和乞討人員嗎?
褚樹青說,上午來采訪的記者就遇上了一位,而據保潔阿姨觀察,幾乎每天都有一些流浪人員來圖書館看書。
流浪者和乞討人員進入杭圖,確實引發(fā)了某些讀者的非議,有人就找到褚樹青“投訴”。
“我當時說得很隨意——你要嫌臟,圖書館這么大,可以換個地方。總不好我出面讓他出去,我也沒有這樣權力。反過來,如果周圍的人對你有意見,我是不是也可以讓你出去。”褚樹青說,自己也沒想到,這句話上了媒體,就成了書面的格言句式。
褚樹青的“來者不拒”其實始于2003年。
“以前,圖書館都會和電影院或者音樂廳一樣,明確衣衫不整、著拖鞋以及背心者不能進入。”目前仍有不少圖書館還有這一規(guī)定。
但是,就在2003年,杭圖去掉了這條規(guī)矩,“杭州圖書館作為公共圖書館,其實和公園以及其他的公共設施一樣,應該對所有人開放。讀者只需要遵守杭州市市民準則就可以了,我們又何必去制定多余的規(guī)則。”
有一個畫面,褚樹青記得很清楚。
當時杭圖尚未搬到市民中心的新館,有一天,一個流浪者來圖書館,他把自己的破爛行李規(guī)整得非常整齊,放在墻角。然后去洗手間洗手、洗頭,收拾干凈才走進閱覽室看書。
“應該說,這個讀者的行為方式,也影響著杭圖。”褚樹青說,“現(xiàn)在的流浪者不同于以往,他們都是識字的。而且,有對美的追求,對國家的發(fā)展有了解的欲望,這和他是否流浪的身份沒有關系。”
“知識面前,人人平等。這不是空話。”十年間,這句話讓褚樹青感觸良多。
網上一次次熱轉
說明大家觀念真的變了
早在2005年,媒體曾經就杭圖不拒行乞者做過報道,并沒有引起這么轟動。在微博時代,卻受到網友熱烈的回應,而且基本都是肯定的聲音。
“讓流浪者和行乞者進入圖書館閱讀,是很簡單的事情,畢竟,只需要我們圖書館內部的人決定就可以。最難的是社會共識,有共識才是真正的社會進步。”
褚樹青認為,杭圖的舉動,在網絡上能有這種認同感,很不容易。
有點煩熱的午后,閱覽室安靜、清涼,仰在沙發(fā)或者趴在桌子上睡著的讀者大有人在。這一點,褚樹青很是理解,“讀書是很累的,打個盹又有什么要緊。”
他說,正是這種理解,現(xiàn)在媒體報道這類的新聞大大減少,“我看那些孩子,紙上寫的密密麻麻的全是英文單詞,真是累。”
杭圖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讓褚樹青有了壓力。
這幾年,他一直在探究,讓杭圖的內部管理和外部的評價相吻合。
“在書店,人們可以自由閱讀,而在圖書館卻不能。本來在書店,如果不買書你會有發(fā)虛的感覺,圖書館是免費的,卻少了閱讀的自由。既然盈利性質的書店都可以經受損失,讓讀者自由閱讀,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
褚樹青說,變與不變,是觀念問題。
作者: 孫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