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徐黎曉和王琦第一次在杭州見面,在湘湖附近的山上一起訓(xùn)練了4天。
實現(xiàn)夢想是很多人的目標。在當下,挑戰(zhàn)自我成了都市人在忙碌工作之余的一抹亮色,這或許也是馬拉松的意義所在。今年6月,極地長征“四大沙漠”系列賽事的戈壁長征將在中國新疆舉行,這片景色壯美、風(fēng)情濃郁的土地將迎來一群勇敢跑者7天250公里的挑戰(zhàn)。
對于杭州參賽者徐黎曉來說,這個馬拉松顯得有些特別——這是他第一次作為伴跑者,陪伴沈陽盲人選手王琦參加極限馬拉松,也是他第一次通過眾籌的方式,幫助兩人將運動夢想照進了現(xiàn)實。
放棄贊助寫自己的故事
受朋友啟發(fā)想到眾籌
“我叫徐黎曉,36歲,是一名業(yè)余超馬愛好者,42.195公里馬拉松對我來說不夠過癮,所以經(jīng)常參加一些100公里以上的極限馬拉松,孤獨很多時候是我最好的朋友……5月底,我會參加極地長征新疆戈壁7天250公里自負重的比賽,但這次我不是一個人戰(zhàn)斗,我將會作為一名伴跑者,和視障選手王琦手拉手、肩并肩一起走完這漫漫征途,挑戰(zhàn)茫茫戈壁。”
單單開頭的一段文字,徐黎曉和朋友們改了又改,“事情有點復(fù)雜怕寫不好,總想做點什么,幫助我們完成這次夢想中的挑戰(zhàn)。”寫下這段文字,是因為徐黎曉將通過眾籌的方式,為兩個人的戰(zhàn)斗籌集費用。
“開始有日本公司贊助,但因為種種原因贊助被取消了。”突如其來的變動讓徐黎曉有些擔心。他粗略地算了筆賬,兩個人的報名費就要44600元,加上裝備和旅費差不多要6萬塊。本來想繼續(xù)拉贊助,但在贊助有了眉目的時候,他卻改變了主意。
“我的一個愛跑步的朋友,也是杭州人,他通過眾籌的方式出了本關(guān)于跑步的書,我當時就想為什么我不試試,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的故事。” 這是徐黎曉第一次嘗試眾籌,故事寫了又寫,生怕表達不清楚,前后準備了一個多月,終于將他們的夢想之旅搬到了眾籌網(wǎng)。
兩天獲154個網(wǎng)友支持
籌得60412元的贊助
發(fā)到眾籌網(wǎng)后,工作人員給徐黎曉回復(fù)郵件建議再改改。修改后,徐黎曉還是覺得寫得不夠好,但當文章放到網(wǎng)上后,第二天,6萬多元的參賽費用就籌滿了,這讓徐黎曉吃了一驚。“我沒想到會這么快,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yù)料。我打電話給王琦,他非常高興。”第一時間通知了同伴王琦后,徐黎曉有了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前前后后一個多月的準備并非徒勞。
這次眾籌,兩人也用心準備了一些小禮物,包括感謝信、比賽照片、光盤和手編助跑繩等。眾籌的金額分為99元、199元、599元、1999元和無私支持,各個段位都得到了數(shù)十位網(wǎng)友的支持,他們共得到了來自154位網(wǎng)友60412元的贊助。“非常感謝大家。之前我也參加過這種比賽,但這次無論是作為陪跑者,還是以眾籌的方式參與,我的心情很特別,希望接下來一切順順利利。”徐黎曉說。
上個月中旬,徐黎曉和王琦第一次在杭州見面,在湘湖附近的山上一起訓(xùn)練了4天,之后的一個星期他們又赴日本參加訓(xùn)練。“食物需要特制的,很多中國內(nèi)地買不到,要到香港和國外的一些網(wǎng)站淘。比如加了水就能變成米飯的食物、能量棒、牛肉干和壓縮食品等。”徐黎曉說,因為要跑7天,所以每天要保證正常飲食。“前6天每天40公里,最后1天10公里。前兩天食物重是最累的。”
兩人配對的機遇很偶然
為同伴在沙漠中指引方向
徐黎曉第一次親眼見到伴跑這種形式,是在2013年2月“極地長征”智利阿塔卡瑪賽場上,來自日本的盲人跑者龜井先生和他的向?qū)ыn國人金基鎬。“他們不僅通過一根小繩子相連,金基鎬還在自己的登山杖底部拴了一只小鈴。隨著地形的起伏,小鈴發(fā)出不同的聲響,便于幫助龜井先生識別路況。他們就這樣從驕陽似火跑到披星戴月,跑過鹽堿地、跑過河灘、跑過沙丘、跑上山坡、蹚過激流。”
去年2月份,金基鎬曾經(jīng)給“極地長征”賽事主辦方發(fā)去郵件, 想尋找一位中國內(nèi)地的視障選手和日韓選手共同參賽。極地長征中國區(qū)的負責人程遠將這一消息發(fā)布到微博、微信之后,馬上得到了跑友們的積極推薦,王琦以突出的個人經(jīng)歷和成績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那時候,徐黎曉還沒有想過自己將會成為一位伴跑者,為同伴在茫茫沙漠中指引方向。
王琦來自沈陽,之前做過盲人按摩師,現(xiàn)在是社區(qū)干事,天氣好的情況下一米開外能隱約看到人的輪廓。雖然視力不好,但王琦的身體素質(zhì)比一般正常人還要強,跑步已經(jīng)有7年了,參加了4屆大連國際馬拉松賽、2屆營口鲅魚圈國際馬拉松賽、2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最好的馬拉松成績是3小時40分鐘,刷新了大連國際馬拉松盲人紀錄,但王琦之前并沒有參加過越野賽。
徐黎曉與王琦的配對可以用偶然來形容。
“我去年參加極地長征馬達加斯加時認識了程遠并成為了好朋友,隨著彼此的相互了解,今年香港100再次碰面的時候,他希望我來做中國的伴跑者,主要是考慮到我有極地長征的經(jīng)驗,時間自由,溝通能力強,而我也希望通過跑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于是就答應(yīng)下來。”就這樣,一南一北的兩個跑步愛好者,經(jīng)朋友介紹走到了一起。
徐黎曉說,目前準備工作已經(jīng)完成,下周,他就將從杭州出發(fā),與王琦在北京會合,共赴一場攜手相伴的沙漠極限馬拉松。
●延伸
草根運動者的夢想
有機會照進現(xiàn)實
事實上,很多體育項目不僅僅需要體力和時間成本,還是個很燒錢的游戲,報名費、旅費、裝備等讓很多運動愛好者望而卻步。
浙江鐵人陳盆濱就曾向記者透露,他參加的南極100公里極限馬拉松因為受眾少、成本高,單單報名費便要10萬元人民幣,并不是大眾隨隨便便就能參加的項目。除了自掏腰包,很長時間以來,人們會想到拉贊助的方法。但往往個人行為很難博來較高的關(guān)注度,廣告贊助也非常困難。
好在這是個大眾創(chuàng)業(yè)和自媒體的時代,眾籌這種新興的籌款方式因為沒有地域限制,具有集聚效應(yīng)和操作方便,已經(jīng)成為了不少創(chuàng)業(yè)者樂于選擇的途徑。而對于運動愛好者來說,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原因在于,夢想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美好而值得尊重的,勵志更是永不過時的時代主題。而勵志類的眾籌支持者往往不圖回報,是以一種捐贈的方式參與進來,這讓草根運動者的夢想有機會照進現(xiàn)實,正如徐黎曉和王琦的故事一樣。或許,這僅僅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