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師節(jié),對省文化廳產(chǎn)業(yè)處處長何蔚萍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她通過網(wǎng)絡(luò),花了兩三個月時間,找到失去聯(lián)系40多年的小學老師殷和琴!
今年6月,何蔚萍因思念殷老師心切,發(fā)出一條微博:尋找我童年的老師殷和琴。我是1966年浙江江山喇叭山部隊子弟小學三年級學生何蔚萍。只知道她是部隊家屬,江蘇人,兩個兒子一個叫趙大春,一個叫趙小春。這么多年了,一直想念她。
一直想念殷老師,因為她太特別。殷老師樂觀的情緒和熱情的表達,深深影響了何蔚萍。“我現(xiàn)在的性格比較直爽,常有人夸。這些夸我的人都在夸我的殷老師,這些都來自她的影響。”對老師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兩件事:
一、殷老師上課時描述第一次見到山的情形。她睜大眼睛,臉因興奮而發(fā)紅,兩只白而豐潤的手張開來,“哇,山竟有這么大啊!”。
二、父母有事,請殷老師臨時代管孩子。殷老師摟著她說,“祖國處處都是家,可不許拘謹啊。”何處長說當時立即就沒了拘謹。
同事、朋友看到微博,不斷有人幫忙轉(zhuǎn)發(fā)、聯(lián)系——兩個月后,居然找到了在無錫定居的殷和琴老師!
長途電話中,何蔚萍和殷老師激動不已,齊嘆時間飛逝。“殷老師70多歲了,還記得我,說我是個勤快的學生,把教室打掃得很干凈……”何蔚萍的言語中滿是興奮。
無獨有偶。浙江理工大學藝術(shù)與設(shè)計學院院長李加林也通過微博,輾轉(zhuǎn)找到了自己讀小學和初中的班主任黃老師,現(xiàn)定居在蕪湖,今年68歲!
教師節(jié)就要到了,送什么禮物給老師,表達多年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何蔚萍和李加林想了很久,最后都決定送出杭州的特產(chǎn)——織錦,并將兩位老師的照片印上去。李加林說,織錦作品曾先后作為國禮被國家領(lǐng)導(dǎo)人贈與多位外國元首及政要。何蔚萍則說,“老師把青春奉獻給教育和我們這些學生,現(xiàn)在我們把青春定格成記憶還給她們??楀\是杭州特產(chǎn),且用絲線織就,也有喻意——春蠶到死絲方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