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80年代初少年宮氣象班學員施放探空氣球 少年宮供圖
快報6月19日刊登杭州少年宮“金色的記憶——我與少年宮的故事”征集老照片好故事報道,引發(fā)市民廣泛關注。報道中留下的聯系電話、電郵和微博一下子熱鬧起來……
80年代氣象興趣班學員
后來成了高級工程師
在浙江省氣象局科研院所任研究員的朱持則高級工程師說,他是杭州少年宮20世紀80年代初氣象興趣班的學員,后來擔任過浙江省氣象局首席氣象預報員。
朱工程師說:“一晃30年過去了。我想趁這個機會,約上幾位當年的氣象班學員,一起回少年宮見見我們的施老師。”
這位施老師,當年是氣象興趣班的輔導老師,全名叫施澤民。
施老師今年5月份剛退休,之前是杭州少年宮少兒科學院總輔導員,在杭州少年宮做科普教育整整40年,其中前20年專門做氣象科普和教學工作。
第二天,朱工便約上當年的學員毛穎達、朱敏,與施老師會合,趕往少年宮。
毛穎達和朱敏都是80年代氣象興趣班的學員:毛穎達曾在部隊氣象部門擔任高級預報員,現為浙江省氣象局信息網絡中心副主任;
朱敏現在是中國計量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從事生物學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曾留學韓國、美國。
在施老師帶領下,昔日三位氣象班的學員拿著一張老合影照片,在少年宮追尋80年代的氣象興趣班所在地。
“現在在施工的這個地方,就是當年我們氣象興趣班的教室所在位置,有一次我們的氣球探空實驗就是在樓頂做的。”施老師說。
氣象班準確預報臺風走向
在全國夏令營上奪冠
1972年,從杭高畢業(yè)的施澤民進了剛恢復的杭州少年宮,當上了氣象科技活動小組的輔導員。
最早的學員有20人,都是城區(qū)各中學推薦的,“一般都是地理基礎比較好的同學,由地理老師推薦。”
“當時我們是三缺,一缺相關專業(yè)書籍,二缺儀器設備,三缺師傅指導。”施老師說。就是這樣一個“三缺”氣象班,使得杭州少年宮成為當時全國惟一一個有氣象興趣小組的少年宮。
施老師說,為解決這三缺,他拿著單位介紹信,到省市氣象臺去借書、拜師,到氣象崗位見習、看工作人員怎么做氣象工作。
復雜點的設備,“我就向省市氣象部門要,以孩子們的名義要,對方基本能買賬”,簡單點的,施老師自己動手。
做海市蜃樓的實驗時,施老師自制了一個鐵架,懸空,用電爐絲纏繞在鐵架頂端,通電加熱,人造了一個上層熱、下層冷的溫差小環(huán)境。再在實驗架與觀察者之間放一只搪瓷杯,看實驗架后面的空氣中,有沒有浮現這只杯子的影子……
“這樣一實驗,不用我多講,同學們就一目了然,知道蜃景是怎么發(fā)生的。”
最讓施老師難忘的,是1981年在廈門參加的全國首屆氣象夏令營,杭州少年宮氣象班“一戰(zhàn)成名”——
當時全國有20支隊伍,總共1200人。施老師帶了杭州隊20人參賽。
當年9號臺風接近廈門,組委會決定來場實戰(zhàn)——看誰能報準這場臺風的走向。
當時的對手很強大,上海隊由上海氣象臺總工帶隊。施澤民和營員們選在日光巖最高處觀測。施老師迎著強風手持風向風速儀,三位男營員從左、后、右三個方位抓緊他的褲帶,防止他被大風吹下山崖。“我們是一小時測一次,每次都是這個姿勢。”
此外,他們還施放探空氣球,氣球運動的軌跡和走向,實際上就是臺風運動的軌跡和方向,“就靠肉眼觀測,平時我們都是這樣練習的。”最后,根據觀測經驗和氣象數據,杭州隊大膽預判:“9號臺風將與廈門擦肩而過。”
事實和他們的判斷完全一致。
繼續(xù)征集好故事、老照片
少年宮在一代代杭州孩子的記憶里留下了深刻印記。我們繼續(xù)征集“金色的記憶——我與少年宮的故事”,希望您翻翻老照片,或者說說自己與少年宮的往事。這些照片和故事,采用后將收集成冊。
大家可以撥打85821011,也可發(fā)郵件到郵箱:hzqsng@sina.cn告訴我們,或發(fā)微博@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