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19:37,應(yīng)先生來電:十多年前,杭州有一對老夫婦,到新西蘭兒子家定居,發(fā)現(xiàn)當?shù)貪h語熱興起。他們花了十年時間,編了一套幫外國人學中文的教材。十年磨一劍,這本書出版了。大16開本,有278頁,兩三斤重,非常漂亮。這對夫婦以前是大學中文老師,快70歲到外國,完全不懂英語??鄬W英文十年,反過來編了一套用英語讓外國人學中文的教材,真是精神可嘉。我是他們的女婿。
記者陳健、85100000熱線任依依核實報道:應(yīng)先生的岳父岳母,今年都是77歲,退休前都是麗水學院的副教授。老先生劉懷璽,河北人,教古典文學,滿頭白發(fā),學究性格。老太太韓楚森,杭州人,教現(xiàn)代文學,愛說愛笑。
夫妻倆原來都不懂英文。2000年退休后,因為兒子在新西蘭做電腦設(shè)計師,二老到了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奧克蘭定居,這才開始學英文。
13年過去,老夫妻不但學會了英語,還在新西蘭當了“校長”,教外國人說普通話。
上個星期,他們編寫的中文教材還正式出版了。書名《Sound Mandarin for English Speakers》,中文譯作《讀拼音學漢語》。將會推廣到澳洲、英國、美國、西班牙……國內(nèi)也有賣,教外國人說漢語。
在新西蘭當上了校長
每年為編書回國兩趟
老夫妻和兒子一家住在奧克蘭的唐人街,華裔移民很多,生活很適應(yīng)。
平時幫忙帶孩子。孫子今年12歲,孫女10歲,中文會說不會寫,英文講得很溜。夫妻倆既教孫子孫女學中文,又反過來跟著孩子們學英語。
新西蘭注重移民的語言教育,還讓老夫妻免費到當?shù)卮髮W學英語。過了兩三年,性格外向的韓大媽交了很多外國朋友,學會了基本的生活對話。劉大伯口語不太行,但外國人說話大概意思能聽懂。“學英語沒什么訣竅。多開口說話,融進語言環(huán)境里,就不難了。”韓大媽說。
為了更快融入當?shù)?,夫妻倆還到社區(qū)做義工。“華裔孩子從小生活在國外,不會說普通話。他們的爸爸媽媽看我們家孫子普通話講得好,又聽說我和老伴是中文系教授,就請我們教華裔的小孩子說普通話。”
劉大伯、韓大媽于是又成了劉老師、韓老師,結(jié)合多年經(jīng)驗,普通話的教學效果還不錯。
2003年前后當?shù)嘏d起了“中國熱”。不單華裔孩子,更多的外國人也來學習普通話。社區(qū)中文培訓班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很快就辦成了一所業(yè)余的“中文學校”,夫妻倆都是校長。
可是新西蘭的中文教材非常少,而且都由外國人編寫,漏洞百出。“2004年,我和老伴決定編一套中文教材,給外國人用。”韓大媽說,之后10年他們每年回國兩趟,探親是次要,主要為編書,并很快聯(lián)系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教材淺顯易懂
就像教小朋友看圖說話
“劉老師韓老師編寫的對外漢語教材,最大特點是用拼音教外國人學中文,淺顯易學。”外研社編輯部主任丁寧說,傳統(tǒng)的對外中文教材,拼音只占開頭很小篇幅,看不懂漢字的人,很難學會普通話讀音。
2008年教材初稿完成,就簽訂了出版意向合同。之后五年完善細節(jié)、豐富內(nèi)容。直到上個星期,這本《讀拼音學漢語》終于出版,老夫妻飛回中國迎接新書。
這書編得怎樣呢?記者有幸作為國內(nèi)第一批讀者學習了這本教材。
全書主要分為20個章節(jié),每章有一個特定情境,配上中文對話,拼音標注讀音。都是日常生活用語。
第一章“你貴姓”,學習用漢語自我介紹;第二章“你是哪國人”,說說自己的家鄉(xiāng);第四章“電話號碼是多少”;第5章“菜市場怎么走”……第19章“請你吃飯”,第20章“看醫(yī)生”。
情境設(shè)定是按由近而遠的順序來的。先自己,再家人,最后走出門。學會拼音,就能說普通話。
中文對話由劉大伯設(shè)計,英文翻譯由韓大媽完成。校對和語法,則由外國朋友幫忙。
“教學方法也按照洋人的習慣來,活潑有趣,畫畫,拼圖,做游戲……再加上中英句式對比、中文小字典。”韓大媽說,這本書適合漢語入門,有點像教幼兒園小朋友說話。
第一次印刷2000冊,先在英語國家推廣,看市場反應(yīng)再決定是否加印。每本定價79元,書后還附有錄音光盤。
出書賺錢嗎?“版稅是8%。賣100塊錢的書,我們掙8塊。版稅分兩次發(fā)。”劉大伯說,編教材只為老有所樂,發(fā)揮余熱,給推廣中國文化出點力。
上個周末,夫妻倆帶上新書回新西蘭了。“還有很多學生等我們回去上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