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新聞網(wǎng)訊(記者 陳利)溫暖是什么?是風雨中有人為你撐起一把傘;是困難時有人向你伸出一雙手;是寒風中有人給你披上一件棉衣;是窘迫時有人送你一個微笑;……
這是一種柔若春風卻又動人心魄的力量,也是讓一座城市不再寒冷的源泉。
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在感受著來自四面八方溫暖的同時,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這種溫暖。
從我市捐獻造血干細胞第一人王迎春,到王東陽、趙慶國、朱德勤等人,7年來,我市共有9名志愿者成功送出了自己的溫暖;2008年以來,我市已有4932名殘疾兒童免費獲得康復治療;16年來,我市共有2000余人獲得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各種拾金不昧、樂于助人事件之多更是已無法用數(shù)據(jù)計算。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級慈善總會累計募集款物3.03億元(含認捐1.58億元),累計發(fā)放救助款物近1億元,15萬多名困難群眾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
捐獻造血干細胞,傳遞宿遷人的溫暖
王迎春、王東陽、趙慶國、朱德勤……在宿遷,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自己的造血干細胞救活了一個個面臨死亡的血液病患者,一次又一次用行動見證了宿遷人的大愛,傳遞了這座城市的溫暖。
1980年出生的王東陽就是其中一位。2005年的一天,剛到沭陽高級中學教書不久的王東陽成為了一名造血干細胞志愿者。從那時起,王東陽的血樣就在中華骨髓庫北京分庫靜靜地等待,等待一個需要它延續(xù)生命的人。
2008年,當時王東陽帶高三某班班主任。而此時,廣東年僅26歲的小伙子宋留坡被診斷患有白血病。中華骨髓庫找到了王東陽的血樣,通過HLA配型,二人初配相合,北京市分庫動員王東陽進行高分辨配型。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壯實的小伙暈血,之前只獻過2次血,且第二次獻血時差點暈過去。就是在這樣情況下,面對紅十字會同志的動員,王東陽沒有絲毫猶豫便答應下來,并表示“隨時都有時間捐獻”。此后,體檢、驗血、驗大小便,王東陽默默地做著各項準備。就在此時,他突然接到電話稱宋留坡手術(shù)費還沒準備好,捐獻暫時停止。
整整等待了一年的時間,王東陽終于等來了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電話:“現(xiàn)在那邊手術(shù)費已經(jīng)準備好了,你還同意再次體檢捐獻嗎?”王東陽的回答,至今讓市紅十字會的張妮娜感動不已。“他當時沒有絲毫猶豫,就說‘同意’并且‘時刻準備著’。2010年1月,王東陽成功捐獻了自己的干細胞,一股股帶著宿遷人溫度的血液通過輸血管傳遞到了那位廣東小伙的身體里。
10月29日上午,記者從宿遷紅十字會了解到,目前我市已擁有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近萬人。2006年以來,已有9名志愿者成功捐獻了自己的造血干細胞,廣東、安徽、上海、四川、蘇州……宿遷人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一座座城市。
免費康復治療,體現(xiàn)宿遷人的溫暖
站立、行走,對于一個2歲的兒童來說,也許并不是什么難事,然而為了這一天,來自泗洪縣梅花鎮(zhèn)的許元昊一家卻期盼了好久。
“你看這兩條腿走起路來和正常的孩子沒什么區(qū)別了,我們的心里放心多了。”28日上午,看著自己2歲多的孫子許元昊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活蹦亂跳滿村跑,梁阿姨迫不及待地向關心小元昊病情的親戚們介紹。梁阿姨說,小元昊出生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小家伙的到來給整個家庭帶來了無限的歡樂,然而當孩子長到8個多月的時候,她們才發(fā)現(xiàn)小元昊和其他的孩子有點不一樣。
“正常8個多月的孩子放在腿上扶著就能站立,可他卻不行。”剛開始梁阿姨和家人也沒太在意,認為孩子可能發(fā)育較晚,可一次在給小元昊洗澡時,她發(fā)現(xiàn)孩子的左腿比右腿細一點,剛開始她以為自己看錯了,叫來兒子、兒媳,得出的結(jié)論都是一樣。第二天,小元昊就被帶到縣里醫(yī)院檢查,一查果然發(fā)現(xiàn)了問題。“醫(yī)生說孩子左腿的骨頭比右腿的骨頭晚發(fā)育一周。”這個結(jié)果,讓梁阿姨一家一籌莫展,隨后她們就帶著孩子四處求醫(yī)。小元昊的姑姑用“到一個城市沒有哪次不去醫(yī)院,即便是探親”來形容這家人一年多來的生活狀態(tài)。
跑了不少醫(yī)院,給出的建議大多是讓孩子進行康復訓練。隨后在醫(yī)生的建議下,小元昊走進了泗洪縣分金亭醫(yī)院殘疾兒童康復中心。不同于醫(yī)院的其它地方,梁阿姨注意到康復中心大樓每個教室的墻壁上都畫滿了五顏六色的卡通圖案,這里的醫(yī)生也不同于平常的醫(yī)生,他們在游戲中讓孩子快樂地接受治療。“一開始我們心里有點摸不著底,感覺做做游戲、按摩按摩哪能看好孩子的病。”可經(jīng)過了幾個月不間斷的訓練,終于看到效果,小元昊可以站了。梁阿姨一家終于看到了希望,讓他們感激不已的不僅是政府一分錢不收免費幫孩子看好了病,還發(fā)給他們生活補助。“去一次發(fā)20塊錢,我來回坐公交車連吃飯的錢都夠了。”梁阿姨說這樣的好事她做夢也沒想到。
記者從市殘聯(lián)了解到,像小元昊這樣0-6歲具有肢體或聽力言語、智力、孤獨癥和腦癱的殘疾兒童,我市自2008年初就已開始對其實施免費康復訓練,目前全市已開設殘疾兒童康復訓練點14個,5年來已有4932名兒童接受了免費康復治療。
愛心助學行動,感受宿遷人的溫暖
陳圓圓(化名)是泗洪縣某鄉(xiāng)鎮(zhèn)的一名孤兒,父親因病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患有嚴重的精神病。父親去世后,她和母親到姑姑家生活,沒幾年母親也走丟了。姑姑家里里外外僅三間房屋,連像樣的廚房也沒有,家里的兩張床還是用木板臨時釘起來的,就是在這個貧困的家庭,陳圓圓得到了別樣的溫暖。
“姑家有三個女孩,都比我大,也就是說我有三個姐姐。”陳圓圓告訴記者,由于當時三個姐姐都在上學,所以家庭負擔很重,但無論多重,姑姑和姑父都沒說過不供她讀書的話。讓陳圓圓記憶深刻的是每年開學時,為了湊齊四個孩子的書本費,姑姑、姑父都要四處借錢。“她們借來錢,總是先讓我交,所以我沒有耽誤一堂課。”陳圓圓滿懷感激地說。
2011年泗洪縣出臺了《泗洪縣領導干部“愛心助孤”工程實施意見》,意見要求縣四套班子領導,各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鄉(xiāng)鎮(zhèn)長,縣直各部門、各單位主要負責人每人助養(yǎng)1名孤兒,資助人不僅要對受助孤兒給予一定的經(jīng)濟資助還要給予親情關懷,要經(jīng)常通電話,使受助人感受親情的溫暖?!兑庖姟穼嵤┖?,陳圓圓接受了定點資助,政府的溫暖讓陳圓圓這樣的孤兒得以繼續(xù)讀書。
據(jù)了解,2007年以來,市慈善總會連續(xù)5年實施助孤、助醫(yī)、助學、資助貧困單親母親等“情暖宿遷”系列慈善救助項目。累計發(fā)放資助款600余萬元,資助孤兒學生1000名、大中專院校特困學生500名、困難重病(殘)患者家庭500戶、貧困“單親母親”1200人次。
在宿遷,助學、助孤不僅是政府的事,社會團體、個人等也積極加入到此行列中。宿遷螢火蟲愛心助學網(wǎng)、宿遷愛心廣播網(wǎng)……在這里匯集了一大批熱心公益事業(yè)的人,在他們的幫助下,面臨失學的孩子重新背起了書包,失去親人的孩子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在宿遷,還有一些熱心市民自發(fā)組織前往貧困山區(qū),資助那里的孩子讀書,洋河新城的張立軍和沈佳佳就是其中的兩位。2012年6月27日至30日,張立軍和沈佳佳帶著1000支筆、100個書包、15包棉衣等愛心物資,一路風餐露宿來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雷波縣、美姑縣的三所小學,帶去2000多公里宿遷人的溫暖。
見義勇為壯舉,見證宿遷人的溫暖
不顧年高體弱、勇斗持刀歹徒的66歲老人孫文章,為搜救溺水者獻出寶貴生命的農(nóng)民顧開柱,舍生取義、在洪澤湖中托起生命的80后好小伙孫桐,救孩子于車輪之下、撐著雙拐領獎的小學保安朱士領……近年來,宿遷不時傳出英雄壯舉,涌現(xiàn)了一大批見義勇為的先進典型。
在南京長江大橋南堡一面墻上,常年靠著一塊大大的心形牌子,上面書寫著:“天無絕人之路,退一步海闊天空,善待生命每一天”,還留有聯(lián)系電話和網(wǎng)址,牌子旁邊靜靜地站立著一個中年人,身材魁梧、一副墨鏡擋住了大半張臉,藏在墨鏡后面的一雙眼睛細細地打量和揣摩著在橋邊徘徊的每一個人,他就是陳思。這位自2003年開始就利用雙休日組織一支義工隊在大橋上巡邏,先后救起237名輕生者,就是我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三棵樹鄉(xiāng)前周村人。
為了警示更多的人珍愛生命,陳思于2006年5月18日在網(wǎng)上開通了名為“大橋日記”的博客。“開通博客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方便地與大家交流,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理解自己,能夠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來。畢竟個人的力量有限,每當看到一個生命從身邊逝去,心里都會冰涼的,我不僅僅要守護一座橋,更要人們一起守住心。”陳思在電話中曾經(jīng)這樣向本報記者介紹。
記者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了解到,自1996年以來,我市先后有2000多人獲得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他們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或用血肉之軀和義勇之舉寫下精彩篇章,展現(xiàn)了宿遷人的大愛大美,溫暖了一個又一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