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桶油、兩袋米作為供奉,然后燒香許愿,頂禮膜拜……市民馬先生昨天一大早就來到觀音庵為即將高考的女兒祈福,“愿她順順利利,考出好成績。”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幾天,身為考生家長,除了使出渾身解數(shù)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還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為孩子高考博個彩頭,圖個心理上的慰藉。
■記者 許海明
燒香祈愿尋寄托
6月4日上午8點,觀音庵里已是香火繚繞,不斷有市民進香許愿,其中以中年女性居多。“孩子馬上就要參加高考,我們也幫不上什么忙,來燒柱香,求菩薩保佑她考試順利,考上理想的大學。”專門從淮安區(qū)趕來許愿的劉女士燒了一柱斗香,祈愿小孩金榜題名。
觀音庵的徹道師父告訴記者,高考前這幾天,前來燒香祈愿的,大都是希望菩薩保佑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平時都是初一、十五香客多,這幾天來的有八九成是考生家長。”徹道師父說,高考第二天6月8號恰逢農歷初一,又是周末,屆時來祈愿的人可能突破百人。
慈云寺里,這幾天的香火同樣鼎盛。慈云寺還提供了紅色許愿帶和各種許愿配飾。許愿帶上寫著“學業(yè)有成、金榜題名”,很多家長在上邊寫上自己小孩的名字。法物流通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近前來“請”許愿帶的考生家長絡繹不絕,“他們當中,既有和孩子一起來的,也有家長單獨過來的。考前來拜拜佛,為了尋求一些心理安慰。”
寺內義工嚴奶奶告訴記者,高考三天會有更多的市民來祈愿,“去年高考期間,來燒香祈愿的市民一天能有百十號人,光清理香爐就得幾次。今年估計也少不了。”
吃糕吃粽圖吉利
除了燒香拜佛,很多考生家長還在“吃”和“穿”上下足功夫。
市民喬女士給女兒制定了詳細的用餐計劃,“中、晚餐要有瘦肉和2個素菜,以清淡為主;鹵菜不能吃,不能吃太飽;飯前喝粥、然后吃飯……”她儼然成了營養(yǎng)專家。
為取諧音“高中”,家長們還紛紛動手做或上街買年糕和粽子讓考生吃。市區(qū)一些商場、超市、食品店,近期也把粽子和年糕擺在顯眼位置。樂天瑪特超市淮海東路店工作人員介紹,最近幾天粽子迎來了銷售小高峰,比平時增加了三到四成。精明的商家還推出“狀元粽”、“狀元糕”,甚至把糕和粽子放在一起,做成“鯉魚躍龍門”禮包,以博得考生家長的青睞。
在“穿”上,很多家長和考生也比較考究。清中高三學生小王說,高考那三天,她一定穿上自己最喜歡的衣服、戴上媽媽給她求的祈福手鏈赴考;而市民何女士說,為了圖個吉利,討個彩頭,高考期間他跟老公都會穿大紅的衣服給孩子“助考”……
排解焦躁嘆可憐
采訪中,記者詢問家長們燒香祈福和吃“糕粽”、穿“大紅”的原因,很多人表示,他們并不認為這樣做就能“高中”,僅僅是為了尋求心理上的安慰。
“看著孩子備考那么苦,自己實在心疼,做這些就是找個心靈寄托。如果不做,心里就會沒底,覺都睡不好;做過了,也就寬心了。”吳女士在慈云寺燒了一柱狀元香,加上捐功德錢、掛許愿簽,總共花費了200多元。
淮安市三院心理一科副主任醫(yī)師楊海英從心理學方面分析了家長的舉動,“高考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很多家長都有緊張的情緒。做這些,是屬于自我調整心態(tài)的方式,以緩解緊張的心理。”楊海英認為,考生高考是否能取得好成績,主要靠平常的積累和考前心態(tài)的調整。燒香祈愿、穿“大紅”吃“糕粽”,雖然可憐天下父母心,但不應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