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因一部《西游記》聞名世界,國人對《西游記》情有獨鐘,在云煙繚繞的連云港花果山下,還有一部飛泉郁林觀歷史石刻文化聞名于世?;ü斤w泉郁林觀石刻群是古代書法藝術(shù)遺產(chǎn),對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史有著很高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唐隸宋篆”二刻,極為難得,是古代書法中的瑰寶,197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將郁林觀石刻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我們踏著古人的足跡,去尋找他們當年所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
雨后初晴,山谷里便會騰起絲絲水汽,潔白如絮。水珠凝結(jié)為云,白云如潮,涌入山谷,遂成白練,飄游匯集,便成浩瀚無際的“云海”。
放眼望去,突出的山峰、村莊、好似大海中的島嶼,在洶涌澎湃的云波中,忽隱忽現(xiàn)。
如果說天底下的美景都是由綠樹、蒼苔、石階做基本元素的,那么,水就應該是引人入勝的最好鋪墊。郁林觀也是如此。沿著湍急的水流,拂綠枝,穿濃蔭,拾級而上,轉(zhuǎn)過一塊巨石,一道飛瀑從天而降。大家都驚叫、歡呼起來。
據(jù)花果山街道飛泉村76歲的趙斯虎老人告訴我們,花果山郁林觀周圍的基巖以花崗巖為主。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隨地殼運動的變化,裸露的花崗巖體受到地殼的抬升、卸荷作用、斷層切割、冰川活動、流水沖刷、溫差風化、重力崩塌等作用的共同影響,使這些峰石千姿百態(tài),大者嶙峋峻峭,小者造化精靈,具有奇、美、巧、怪的特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謂天下奇觀。
據(jù)《康熙海州志》記載:郁林觀建于隋代開皇年間(581—660年)的郁林觀,為女道士活動處。唐開元初年(公元712年),東??h令元曖也非常推崇這里的景致,他當時親自勘察規(guī)劃,清理雜草,鏟除危險的巖石,并在瀑布的源頭壘石宿水,使之常年潺潺不絕,荒廢的名勝得以修葺一新。
郁林觀,今已不存在,然而諸多名勝尚存。濯纓泉、埋云石、噴水崖、朝霞壁等點綴山間,氣勢非凡,宋、元、明三代雅士游客來到這里渡海之勞,但也絡繹不絕,常無虛日,人稱為東海第一勝境。
當時的云臺山地區(qū)為海中大島,到清初裁海,把云臺山劃為界外,這個郁林觀逐漸荒廢,到康熙十年(公元1628年)復海,才回歸古海州。
在這里的崖壁上,刻滿了唐、宋、明、清十幾塊風格各異的題刻,其中有宋朝兵部尚書李彌大的《宋四士題名》,有海州通判劉居實的《宋劉居實題名》,有北宋文學家海州通判石曼卿所題的《濯纓泉》,還有明海州知州王同題寫的“飛泉”、“采山釣水,抹月披風”等石刻,雄渾瀟灑,蒼勁有力,其中飛泉二字最大,字徑50厘米,刻于東邊高大的瀑布石上,后人就將此處稱為飛泉。
飛泉郁林觀石刻群可稱得上是古刻薈萃,琳瑯滿目,立身于此,好比是觀賞一個難得的古代書法展覽,歷代詩詞題刻遍布崖壁間,因而素有“小碑林”之稱。明初進士山東諸城知縣趙瑾在來海州郁林觀旅游時,看好此處的山水風光及諸多文人到此賞景的留跡,加上明朝官場腐敗、民不聊生,便辭官帶著家眷到飛泉長期隱居打理這里的事務。
雨季,我們來到這塊帶有古老文化的史地,急雨般的飛水如開閘的河流,倒懸傾注,咆哮著,撞擊著,從天而降。它撞向了山腰上的巖石,撞向了巖石縫隙里的樹叢,撞向了樹叢后的石障,撞向了石障下面的深潭。于濺水成霧間,發(fā)出了震耳的隆隆聲響,挾著雷霆,直奔山腳,泉水從獅子巖上飛瀉而下形成“飛泉”。
沒有一絲一毫的停頓,也沒有一絲一毫的間歇。“飛泉”名不虛傳,我們看到了飛虹濺雪、漱玉噴珠的奇觀,但與周圍的山勢配合得恰到好處。
在飛泉瀑布之下,仰望高大的峽谷,陡坡垂練式瀑布,瓊漿漫溢,翻滾連綿,形如玉練;凌空懸掛,隨風擺動,若亭亭玉女,身著白紗,屹立山間。
只見急流而又顯得溫柔,漫溢卻安詳、婀娜,綠蔭華蓋,谷幽林靜。我來到“古愚子聽琴處”的石刻處,大清嘉慶年間古愚子(朱照)就是坐在這里欣賞泉水于山石間迂回撞擊,忽聚忽散,水珠擊崖,叮咚作響,自然的音樂,仙樂天成,給人一種遐想,這里的景色太美,人在山中感覺走進另一個微妙世界,心潮澎湃。清流鳴琴,妙趣橫生。
懸瀑高大,巨巖壁立,落差20余米,仰觀落帽,俯視心驚,氣勢雄偉。流水經(jīng)峽谷口騰空而下,飛泉自高峽噴出,瀑布如瀉玉堆珠,飄落潭中,十分壯觀。
水聲、風聲、林聲、響若驚雷,山搖地動,水花四濺,水氣繚繞,如云、如霧,似煙、似霞,五光十色,絢麗多彩,親臨其境,不禁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受。而且身如在云中遨游,濃霧騰騰,煙云裊裊,景色奇妙。
史書上說,郁林觀早在唐代就迎接過詩仙李白,遺憾的是這位狂放而率真的詩人,除了在云臺山脈留下一首《哭晁衡》的詩外,并沒有給郁林觀留下什么。
可有了這么一個傳說,郁林觀還是引來了上至唐宋、下至明清數(shù)朝當?shù)氐氖看蠓颉⑽娜肆鬟B于此。
也許是為了沾點詩仙的靈氣,或者是讓后人能記住他們,他們在游玩的同時,將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懷刻進了巖石。
消散于歷史塵煙中的郁林觀,終于讓既能帶來一切又能帶走一切,既清新又古老的水,用偈語的方式揭示秘密。
這個既清新又古老的偈語,應該就是那些鐫刻在飛瀑旁,無時無刻不接受著水的沐浴的摩崖石刻吧。
明代唐伯元在《游清風頂游記》中道出當時郁林觀為僧尼活動場所,當年這里是一個熱鬧非凡的地方。
看,溪水沿溝谷斜坡急速奔流、蜿蜒崎嶇,如長龍戲水,似銀蛇起舞,水聲嘩嘩,悅耳動聽,躍水、清潭相繼出現(xiàn),狀如串珠,岸石翠潔,鳥語花香,流水叮咚,如管似弦,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如畫。
飛泉石刻風景點,美就美在自然風光,天造地設。那濃霧籠罩的山谷,那朝霞映照的峭壁,那淙淙作響的泉流,那紅紫無名的花木,還有那叢篁、那瀑布……絕非人工所能造設。
原始的、質(zhì)樸的、幽邃的自然景色,加之歷代文人騷客之墨寶鑲嵌其間,更有天成的噴水崖、埋云石,獅子巖等點綴于此,形成了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的壯麗景觀,相得益彰,已達到了較高的品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