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年久的小樓里,一間不大的小屋,兩張床,東邊一張,大女兒獨自躺著,北邊一張是母親陪小女兒睡覺的。離小樓不遠處,便是繁華熱鬧的市場,可惜母女三人的房間,被其他樓房給遮擋了,女兒看不到人來人往的街景,只能透過小窗,望望天空一角。“每天除了喂飯喂藥,閨女也悶得慌,她想瞧瞧外面的世界……”卞素芳說,“想要臺輪椅,推閨女出去走走。”
趕了趟早
為倆女兒包頓餃子
近日,記者來到了卞媽媽所住的地方———新浦區(qū)福星路,走進一條地磚破損的小巷,東側(cè)一幢兩層多高、年代有些久遠的小樓。
這幢樓里,住著兩戶人家。
似乎是聽到了開門聲,卞媽媽順著南邊的樓梯,緩緩地迎了下來。
她正在家里包餃子,韭菜和粉條餡的。門口,一只板凳支著一個小圓蓋子,餃子整齊地擺在上面。
昨天,她突然想包一頓餃子給倆女兒吃吃。于是,她趕了趟早,買來了韭菜與粉條,拌了“韭菜粉條餡”。
每次都包素餃子,其實,卞媽媽也想包頓肉餃子給女兒吃的??上氲矫吭碌淖夥抠M、醫(yī)藥費后,她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能讓女兒吃上一頓素餃子,就已經(jīng)很滿足了。”
“今天中午你別走啦,就在我們家吃餃子……”卞媽媽熱情地招呼?! ?br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font-size: 12px; padding-top: 0px" />
做飯喂藥
母女三人相依為命
卞媽媽所說的“租房費”,其實只有260多元錢,但這對她來說,已經(jīng)很貴了。
這間不大的小屋,放著兩張床,東邊一張,大女兒獨自躺著,北邊一張,卞媽媽陪二女兒睡的。門口的拐角處,搭著一個簡易的塑料架,上面放著咸菜、山芋干等食物。
除了“廚房”和“臥室”外,西邊的方凳上、南邊的墻壁上,分別擺掛著一盒盒藥品。做飯、喂藥,成了卞媽媽一天中的兩件“大事”。
“我們剛搬過來時間不長,之前住在茗馨花園,因為目前那邊正在拆遷,等拆遷完了,蓋了新房子,再回遷過去。”卞媽媽說。
就這樣,每天從早到晚,做飯、喂藥、做飯……母女三人,相依為命?! ?br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font-size: 12px; padding-top: 0px" />
堅強母親
維持著一個家庭
卞媽媽今年64歲了,平日里,由于勞累過度,聽力有些衰退。采訪期間,每一句話,記者都要重復(fù)好幾遍,并且還得緊靠著她的耳朵說。
勞累,是有原因的。
20年前,她丈夫被醫(yī)院查出小腦萎縮,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還欠下了不少外債。最終,噩耗還是傳來了……
禍不單行,沒過多久,小女兒也查出患有小腦萎縮,幾經(jīng)治療,效果不佳。如今,每天大部分時間,小女兒都躺在床上睡覺。
2009年,大女兒腦子里長了個瘤子,動了3次手術(shù),雖說能下床走路了,但也留下了后遺癥,每天都要吃藥。
“耳朵不大好使了,兩條腿也有關(guān)節(jié)炎,走路很不方便。”提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卞媽媽有些無奈,“要是身體好點,還能出去干些零活,賺點錢。”
母親心愿——
想要臺輪椅
推女兒出去走走
目前,卞媽媽和兩個女兒均靠著低保生活,一人300多元錢,三個人加起來,也就千元左右。除去租房費、醫(yī)藥費,所剩的生活費寥寥無幾。
小樓不遠處,便是繁華熱鬧的市場。只可惜,母女三人的房間,被其他樓房給遮擋了,女兒看不到人來人往的街景,只能透過小窗,望望天空一角。
“每天,除了喂飯喂藥,閨女也悶得慌,她想瞧瞧外面的世界……”卞媽媽說。她有個心愿,想要臺輪椅,“推閨女出去走走,多留下些回憶。”
如果有熱心人士或者組織,能提供一臺輪椅給卞媽媽,實現(xiàn)她的這一心愿,可通過本欄目提供給她。
與此同時,我們的愛心仍在傳遞。如果您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或者有想要實現(xiàn)的心愿,請繼續(xù)與我們聯(lián)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