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網(wǎng)絡(luò)電視臺報道,河南省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30余村,共居住著約5000名校姓居民。一直以來,祖墳上隱秘、模糊的墓碑銘文及校氏與居住地其他居民不同的奇異風(fēng)俗,讓村民常為自己的身世困惑。10月18日上午,來自中國社科院等四家機構(gòu)的專家,共同認定中牟校姓系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孫。河南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校氏族源最早的專家任崇岳說,中牟縣東漳東村南1.5公里處有校姓祖墳,迄今尚有一通清代乾隆時期的墓碑。墓主校秀書,乾隆時人。
從碑文中能捕捉到以下信息:
第一,山西洪洞縣的校姓是元代朝廷的藩服。藩服的原意是指離王畿最遠的番屬,這就意味著校姓人乃是元代天潢貴胄,即成吉思汗的子孫。
第二,“食邑山西洪洞縣”一句證明校姓系術(shù)赤之子拔都之后。
綜上信息可確定,校姓應(yīng)為撒里答后裔,世系為:成吉思汗—術(shù)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興化陳堡校莊校氏源出何處?校莊孫支書告訴記者,前不久,中牟縣校氏曾來校莊尋訪,經(jīng)過考證,校莊校氏與中牟校氏同祖同源,均為成吉思汗后裔。
目前,校莊共計人口1300余人,其中,校姓人口占三分之一,400余人,為同一家族。其余村民以王姓居多。
當?shù)卮迕癫聹y,校莊得名應(yīng)該是因為當初校氏大量遷居此地而來。
據(jù)了解,除了興化有大量校姓聚居,姜堰也有不少校姓,為校莊遷居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