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紅馬甲,他們是意氣風發(fā)的南站志愿者;脫下紅馬甲,他們是白發(fā)蒼蒼的退休老人。
在合肥南站,有一支由退休老人組成的“銀發(fā)”志愿隊,他們平均年齡62歲,近十年里,隊伍從最初的14人發(fā)展到如今146人。
3月5日是第61個學雷鋒紀念日,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能幫到別人,我就很開心!”
“我們是溫暖和煦 的春風,我們是時代鮮紅的印章,我們用愛心托起明媚的朝陽,我們用真情唱響互幫互助的樂章……”3月3日下午2點30分,在合肥南站的志愿者之家,伴隨著一陣悠揚的樂聲,十幾位“銀發(fā)”志愿者整裝待發(fā),身著紅色志愿馬甲,手提工作袋,排隊前往南站進行志愿服務。
每天下午兩點半,志愿者們都在這里會合,合唱歌曲后開一個短暫的小會,隨后排隊整齊、統(tǒng)一出發(fā)、上崗就位。
曾在藥房工作的李靈慶退休后加入“高志聯(lián)”,成為志愿者隊伍中的“白大褂”,當天下午,一位剛做完手術不久的旅客犯了低血糖,李靈慶反應迅速,用輪椅將女孩送進救助室的病床上,喂她喝了些紅糖水和一支葡萄糖口服液,沒過一會兒,女孩的臉頰紅潤了許多。
李靈慶告訴記者,類似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比如破皮、醉酒、崴腳等,“以前在藥房工作,用藥方面知識恰好能用上,能幫助到別人,我就很開心!”
2016年7月,“合肥高鐵南站志愿服務聯(lián)合會”正式成立,由最初的14人增加到146位注冊志愿者,平均年齡62歲。自2016年以來,這些“銀發(fā)”志愿者們每天兩班,每班值崗7個小時,365天“不打烊”,實現(xiàn)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服務。
“在南站,找裴姐!”
志愿隊伍壯大的背后離不開一個人的堅持與付出,大家都親切地喊她一聲:“裴姐!”
作為“高聯(lián)會”會長,初見裴惠麗,會被她獨特的氣質深深吸引。她個子不高,衣著得體,戴著一頂時尚的帽子,65歲的她完全看不出年齡,喜歡邊唱歌邊走路,整個人洋溢著蓬勃朝氣。
從小受到樂善好施的母親影響,裴惠麗總是力所能及地幫助身邊的困難群體,無論是孤寡老人還是單親孩子。2009年裴惠麗正式退休,由此開啟了她長達15年的志愿服務之路。
2015年裴惠麗創(chuàng)建了“向日葵睦鄰公益服務社”,同年這支由14個人組成的志愿服務團隊走進合肥南站,開啟旅客志愿服務之旅。進站之初,千頭萬緒,各種困難難以想象。一年后,“合肥高鐵南站志愿服務聯(lián)合會”正式成立,隨后她也成為首任會長。
身為領頭人,裴惠麗稱自己有點“固執(zhí)”,用她的話來說就是,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成。
“剛來南站時,當時條件比較簡陋,簡單培訓下就上崗了。”裴惠麗說,“經過多年發(fā)展,合肥南站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服務也規(guī)范許多。”
2017年,第一版志愿者手冊正式出臺,對大家的相關工作提出要求,此后志愿者們都要按照手冊中的要求規(guī)定執(zhí)行。
記者注意到,這群“銀發(fā)”志愿者互稱老師,唯獨叫裴惠麗是“裴姐”。“小裴不太像,老裴又太老氣,還是裴姐最親切!”裴惠麗笑著說,多虧當初大伙的堅持,才有了如今隊伍的成長。“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我們一群人可以走得遠。”
記者了解到,在裴惠麗的影響下,她的丈夫、妹妹和女兒也都利用空余時間參加志愿服務,自己的志愿行為也得到94歲老母親的支持。
在全體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2017年“愛在南站”項目榮獲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和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優(yōu)秀獎,合肥高鐵南站也因此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李潤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