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wǎng)1月17日訊 揚州求學(xué)時萌生行走想法,從長江走到黃河,從祖國最東端的烏蘇鎮(zhèn)走到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從最南端的南沙群島走到最北邊的漠河。14年時間,他走遍中國2400余縣市,寫下眾多詩篇,真正實現(xiàn)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堅持一個人苦旅,被網(wǎng)友稱為“現(xiàn)代徐霞客”。昨天,記者專訪了這位傳奇的行游詩人——沙拓夫(藝名),他即興賦詩贊美“第二故鄉(xiāng)”揚州。
1
求學(xué)揚州燃起行走夢
14年走過2400余縣市
昨天,記者輾轉(zhuǎn)聯(lián)系上人在貴陽的沙拓夫,得知揚州媒體要采訪,沙拓夫略有猶豫,“我走的這條路很不尋常,經(jīng)常經(jīng)歷生死考驗,我不想讓母校的老師和揚州的同學(xué)擔(dān)心。”不過,說起揚州,沙拓夫還是打開了話匣子。
“1997年,我考上揚州大學(xué)政治系。”沙拓夫從小對鑒真和尚、徐霞客等人的游歷事跡很感興趣,一直夢想成為一個旅行家。“一次,文化學(xué)者余秋雨在揚州大學(xué)舉辦了一場名為‘文化苦旅’的講座,這次講座對我影響很深,成為我行走中國的催化劑。”
1999年國慶期間,還在讀大三的沙拓夫開始了自己的“文化苦旅”。他把鑒真圖書館作為這次旅行的起點,第一天的行程是走遍揚州。“當(dāng)時,跟我同行的有800多位同學(xué),不過一天下來,只剩下我和一位學(xué)弟。”第二天,兩人騎著自行車向南京長江大橋出發(fā),途中,一天沒吃飯的兩人向路邊收費站的工作人員求救,好心的工作人員特地給兩人包了餃子。“這頓餃子我到現(xiàn)在還記憶猶新,揚州人真是太熱心了。”
吃完飯后,兩人繼續(xù)走路,終于在下午到達南京長江大橋,第一次來到長江大橋,沙拓夫很是激動,然而同伴因身體不適,決定放棄行走計劃。“就這樣,兩天時間,從800人的隊伍到只剩下我一個人。”沙拓夫苦笑著說,這是意料之內(nèi)的結(jié)果,自己還是要堅持走下去。
“在學(xué)校的時候,我學(xué)習(xí)成績還是不錯的。”沙拓夫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并擅長作詩,在老師同學(xué)眼中是一位“才子”。然而,畢業(yè)后他卻放棄了待遇優(yōu)厚的工作,開始了艱難的行走之旅。
北京、上海、天津、武漢、拉薩、???、三亞、廣州……一個裝畫作的皮筒,一套有年頭的文房四寶,一個破舊的行李箱,這一堅持就是14年。今年36歲的沙拓夫,已在全國2400余個縣(市)留下自己的足跡。
2
多次經(jīng)歷“九死一生”
好心人幫助化險為夷
接受記者采訪時,沙拓夫已行走到貴陽,他告訴記者,云南是行走中國的最后一站,下一步他要走出國門,向世界出發(fā)。
14年的時間里,他從長江到黃河,從祖國最東端的烏蘇鎮(zhèn)到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從最南端的南沙群島走到最北邊的漠河。歷盡艱險,多次經(jīng)歷“九死一生”,多虧有好心人的幫助,才化險為夷。
2004年6月的一天,沙拓夫想攀登珠穆朗瑪峰,到達西藏后,他背著40多個饅頭,孤身一人開始沖擊珠峰。“最后體力不支昏倒了。”沙拓夫告訴記者,幸好一個在珠峰大本營附近開餐館的人救了他,并為他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這樣的遭遇不計其數(shù)。當(dāng)年7月,沙拓夫向獅泉河進發(fā),途中在沙漠中迷路。“7月的沙漠,40多攝氏度的氣溫,地表甚至可以烤熟雞蛋,感覺自己撐不下去,還好再一次幸運地被人救起。”后來,在去濟南的途中,不幸墜落黃河,也被好心人救起。
“有人說我是一個人的長征,我不這樣認為,如果沒有那么多好心人的幫助,我不可能走到今天!”沙拓夫告訴記者,自己經(jīng)歷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忍饑挨凍更是常有的事,但他卻從未因條件艱苦而放棄夢想。也正是一路走來,讓他有了更多的感恩之情。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我立刻來到都江堰,又徒步穿越綿陽、汶川等重災(zāi)區(qū),遇到災(zāi)區(qū)的孩子就輔導(dǎo)他們,跟他們講講外面的事情。”
如此漫長的旅程,因沒有工作和收入,基本全靠各地好心人接濟,偶爾沙拓夫也將自己沿途寫的游記、書法、詩歌拿去發(fā)表,或者向愛心企業(yè)家出售書法,或幫人做旅游策劃、帶家教等工作賺取一點收入,但賺的錢入不敷出。旅途中,他經(jīng)常住在橋洞、大樹下,即使有錢,也從沒住過超過40元一天的旅館。
3
即興賦詩贊美揚州
目標走遍全球2049個城市
沙拓夫告訴記者,他是按照國家重大事件選擇游歷主題和線路,如澳門回歸、迎接千禧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一路上用手中的筆宣傳國家正在發(fā)生的各種重大事件。他還給自己的行旅起了一個富有意義的名字:“愛我中華行”。他的目標是用50年時間走遍地球2049個城市,“因為2049年將是新中國成立100年的日子。”到那時,沙拓夫?qū)延涗涀约盒凶邭v程的長卷和詩集獻給國家博物館。
沙拓夫說,每到一處,他都要乘坐當(dāng)?shù)刈钣刑厣慕煌üぞ?。此外他還要尋找當(dāng)?shù)刈钣刑厣娜宋木坝^、自然景點,并在百米長的宣紙上記錄下那些極富地域特色的景致,留作美好的回憶。
即將結(jié)束采訪時,沙拓夫向記者提出,他想即興給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揚州賦詩一首,以表達他對揚州的喜愛之情。“天堂揚州最風(fēng)光,青春追夢行無疆;廿四橋邊邀明月,竹西園內(nèi)燃炊煙;大明寺前思渡海,揚子江上想出洋;何當(dāng)游夢會馬可,縱筆飛歌唱維揚。”這首《龍國行歌·憶揚州》是他當(dāng)時站在黔靈山下所作,全詩充滿對揚州的贊美,他希望有機會重走揚州,“因為這是我夢開始的地方。”
記者 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