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wǎng)5月7日訊 “嚓、嚓嚓、嚓嚓……”每天晨曦初露,一聲聲釣金龜?shù)那么蚵?,就會在南通古?zhèn)唐閘的大街小巷響起。循聲望去,86歲高齡的“磨刀老人”吳錦泉,推著一輛破舊自行車緩緩而至:“磨剪子唻——熗菜刀”。
老人磨把刀一兩塊錢,辛苦一天也就掙上一二十個“鋼镚兒”??删褪沁@樣的“鋼镚兒”,老人已先后積攢了兩萬多枚,并全部捐給了災(zāi)區(qū)和困難群眾。他告訴記者:“我的夢想,就是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3月28日中午,記者來到港閘區(qū)五星村5組吳錦泉家時,老人剛從外面收攤回家。一輛破自行車、一張長條凳、一只自編的簍子、一塊磨刀石、一把釣金龜,這便是老人每天走街串戶磨刀的全部“家當(dāng)”。老人的家,是三間舊平房,紅瓦下面還露著蘆葦帳,家中除了幾張破舊的桌椅外,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唯一的“電器”,就是掛在墻上的一只舊喇叭??恐@只喇叭,吳錦泉耳聽著外面的世界,心念著別人的冷暖。
老人告訴記者,他和老伴平時吃的糧食和菜都是自己種的,現(xiàn)在年紀(jì)大了也不吃肉了。養(yǎng)點鴿子養(yǎng)點雞,鴿子蛋舍不得吃,要賣錢。難得吃兩個雞蛋,平時早中晚就熬點粥喝。因為眼睛不好,晚上睡得早,也不用點燈,一年就花十幾塊錢的電費聽聽廣播,沒有別的花銷。
就是這樣一個把日子過得“摳”到極點的老人,救助起別人來,卻恨不能把自己整個兒也給“捐”了。
南通市紅十字會常務(wù)副會長倪瑾至今記得汶川地震時老人捐來一布袋硬幣的情景。
“一元一元的硬幣,攤了一桌子,900多枚,光數(shù)就數(shù)了半天!”倪瑾回憶說,那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上午,穿著破舊、滿身水垢的吳錦泉老人來到市紅十字會。只見他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只皺巴巴的油布袋,里面除了幾張一元、五元的紙幣,全是一元一元的硬幣。“我就這些錢,全是磨刀掙來的,想給災(zāi)區(qū)出點力,麻煩你們點一點。”看到這一幕,在場的工作人員無不動容。
此后,每逢一些地方遭災(zāi),老人必會把磨刀掙來的全部積蓄拿出,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捐的錢數(shù)一次比一次多,至今,已先后捐出2萬多元。
除了磨刀,老兩口幾乎沒有其他經(jīng)濟來源。錢都捐出去了,生活怎么辦?但老人卻笑著念叨:“不礙事,我才八十多,還能掙呢!”
就這樣,“磨刀老人”走街串巷的腳步,一直走上了“‘中國好人’助人為樂模范典型”和“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模”的領(lǐng)獎臺。去年在北京領(lǐng)獎時,敬一丹指著臺下獲獎代表問老人:“他們當(dāng)中有的捐了幾千萬,有的捐了幾億巨款,和他們站在一起,您是怎么理解慈善的?”
“我沒別的本事,只能靠磨刀掙點辛苦錢,但這也是我的一份心意啊。”老人認(rèn)真地回答。“如果說過去掙錢是為了生活,現(xiàn)在的夢想,就是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眼下老頭子可出名啦,方圓幾十里,誰家有刀都等著他去磨呢。”吳奶奶說。而一旁的吳錦泉卻得意地告訴記者,現(xiàn)在大家都給他漲價啦,磨一把剪刀,給2塊;磨一把菜刀,給3塊。“不少人家磨三把刀,都給十塊,還不肯我找零,說是要讓我一點點攢起來捐給更多的人!”說這話時,老人臉上露出了孩童般純真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