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社會兒童福利院,愛心媽媽爸爸讓殘疾兒童重獲家庭溫暖。本報通訊員 賴翠霞 本報記者 馮仆攝
“我‘女兒’可不簡單,不僅長得漂亮,還很聰明,在家里最得寵。”昨天上午,在位于江寧祖堂山的市社會兒童福利院,今年50歲的徐小潔摟著自己的寶貝“女兒”思婉高興地說。
思婉,今年5歲,是個聾啞兒。3年前,從福利院進入“類家庭”,由徐小潔負責養(yǎng)育。
“類家庭”養(yǎng)育是我市針對孤兒等特殊兒童的一項社會福利。其由福利院組織在社會上尋找“愛心父母”,讓這些養(yǎng)父母與孤兒在福利院提供的住房內(nèi)長期共同生活,像真正的家庭一樣。徐小潔正是其中一個“類家庭”中的養(yǎng)母。
“思婉剛來的時候,啥也聽不到。目前,裝上電子耳蝸后,能聽到微弱的聲音,交流也方便了些。”徐小潔說。
徐小潔告訴記者,她和丈夫目前一共養(yǎng)育了4個孩子,思婉是唯一的女孩,平時挺受寵。去年,思婉高燒,出現(xiàn)驚厥癥狀,她和丈夫都哭了,她痛苦加勞累,當場癱倒在醫(yī)院。幸好,孩子最終沒事。
就在記者與徐小潔說話間,思婉拿起“媽媽”的手機,啪啪地給記者拍起照來。“這孩子,又開始調(diào)皮了!”徐小潔笑道,并順手接過手機翻看剛剛拍的照片。
徐小潔說,思婉玩起手機,可是無師自通。有一次,她“爸爸”上班很晚還沒回來,她就自己拍了照片,給“爸爸”傳過去,還配上難過的表情,意思是讓“爸爸”早點回家來陪她。
記者注意到,在徐小潔的手機里,有很多照片都是思婉拍的,有在新家一起吃飯、玩耍的,還有在福利院外面拍的風景,有幾張已經(jīng)沖洗出來,掛在墻上。
“孩子們很喜歡這里,房子漂亮,房間很大,家具都是新的,還有新添置的‘秘密’小柜子,可以放他們自己的東西,出門就是花園,玩起來不拘束。”談起新家,徐小潔興高采烈。
與思婉一樣,今年9歲、患有先天愚型的世清也寄養(yǎng)在徐小潔家里。“剛來的時候,孩子的胳膊像麻稈,腿腳很軟,我們就訓練孩子坐,再訓練他站,一直到走。世清每進步一點兒我們都非常高興。”徐小潔說。
“世清這個孩子特別懂事,我生病或勞累的時候,他會主動照顧我,有時候還給我們捶背。不過,有時候下手比較狠,捶得比較疼。”徐小潔感慨地說,孩子小小年紀,發(fā)育又遲緩,卻已想著如何照顧“父母”了,盡管是“類家庭”,幾年后還真舍不得他離開。
“類家庭”項目負責人賴翠霞介紹,市兒童福利院于2006年12月嘗試“類家庭”養(yǎng)育,在社會公開招聘“養(yǎng)父母”,每個家庭養(yǎng)育4個孩子,媽媽必須是全職的。福利院每月支付每個“類家庭”每個孩子600元的生活費,同時支付孩子的教育和醫(yī)療等費用。按規(guī)定,這些孩子滿14周歲后,就要離開寄養(yǎng)家庭,轉(zhuǎn)入市社會福利院。10多年來,已有上百個孩子從“類家庭”走出去。目前市兒童福利院有4戶“類家庭”,養(yǎng)育著18個孩子。
“孤殘兒童從小失去父母,他們性格內(nèi)向、孤僻,不愿與外界交流。經(jīng)過這幾年的嘗試,我們發(fā)現(xiàn)住進‘類家庭’的孩子變化很大,自信開朗多了。”賴翠霞說。
本報記者 馬道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