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大禮堂
楊詩繁始終記得三年前第一次走進東南大學大禮堂的感覺。
那是她第一次以一名東大學生的身份參加開學典禮。在來校不多的時間里,每次經(jīng)過這座外觀恢弘肅穆的大禮堂,都是閉門謝客的樣子,不禁多出了幾分神秘和莊嚴。
而當她身處禮堂內(nèi),學長學姐們齊刷刷唱起了校歌,歌聲回蕩在整個大禮堂,她暗暗覺得——在這里,夢想真的開始了。
學術(shù)的圣殿:87年前中央大學首任校長籌款興建
東大成為她的理想學府,從大四前的暑期夏令營開始。“從河北來到南京,看到四牌樓校區(qū),一見傾心。”三年前這個北方姑娘從河北保研來到了東大,一舉注冊成為能源與環(huán)境學院的研究生,拖著行李走進了四牌樓校區(qū),第一眼就是掩映在那條長長的梧桐樹道路盡頭的“古堡”——大禮堂。
大禮堂恰好位于校園的中軸線上,綠色的穹頂浸染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低調(diào)沉穩(wěn)又別具一格。此后,楊詩繁每每經(jīng)過這里,門都是緊閉的。后來她才知道,這是學校的一座標志性建筑,是東大規(guī)格最高的會客廳和學術(shù)交流場所。
87年前,大禮堂由中央大學首任校長張乃燕籌款興建,英國公和洋行設計,1931年竣工。“大禮堂的屋頂當時創(chuàng)造了一個建筑奇跡,這個八角形的鋼結(jié)構(gòu)穹窿頂徑跨為34米,跨度達到當時中國之最,中間沒有一根支柱支撐,是當時中國建筑界中技術(shù)最復雜的。”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周琦說道。
大禮堂迎接過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1931年國民政府時期的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就在大禮堂召開;同年7月,轟動一時的民國第一屆高等考試舉行,大禮堂也是考場之一。2012年東南大學110周年校慶時,普利茲克建筑獎首位中國籍得主王澍回到母校大禮堂演講,大禮堂內(nèi)連過道都站滿了人。
建筑學院研三的唐時月印象最深的是著名國際建筑大師阿爾瓦羅·西扎要來東大演講,地點正是大禮堂。機會難得,眾多建筑界學者、專家前來參加,大禮堂被擠得水泄不通,她和同學們只能收看轉(zhuǎn)播來瞻仰專家的風采。“那時候覺得大禮堂真的很神圣,是學術(shù)的圣殿。”
電影取景地:開學典禮上,他們在這激昂歌唱
而大禮堂為更多人所熟知的“身份”,是2017年熱播劇《人民的名義》取景地——“漢東省檢察院大樓”。此外,《建國大業(yè)》、《致青春》等多部影視作品都在這里取過景。那么拋卻這些印記,褪去光環(huán)的大禮堂是什么樣?
“剛進去感覺沒有想象中那么敞亮,”楊詩繁回憶起開學典禮時自己第一次以東大學子的身份走進了禮堂,“但是感覺特別穩(wěn)重,很有歷史感。”
開學典禮上,齊唱校歌的環(huán)節(jié)讓剛?cè)雽W的她在慷慨激昂的音樂中手足無措,因為她發(fā)現(xiàn)身邊本科就在東大就讀的研究生同學們都對歌曲很熟稔,而且每一句歌詞都飽含感情,每一張認真的臉都透露出了東大學子骨子里的驕傲。
“那么多人能那么熟悉自己的校歌,那么他們一定是很愛自己的母校吧。”她不禁開始想象自己畢業(yè)的時候會不會也像他們一樣,能那么流利地唱出校歌。
后來,楊詩繁發(fā)現(xiàn)其實這并不難實現(xiàn),因為高大的禮堂敞開的機會越來越多。唐時月也沒想到自己很快就有機會登上大禮堂的舞臺了。
她第一次上臺,是在建筑學院的圣誕晚會上。“我們打扮得很有節(jié)日氣氛,在寒冷中等了很久,但真的站上舞臺的那一刻,燈光打在身上,臺下烏壓壓坐了2千多人,所有的目光注視著自己,那一刻很夢幻,恍惚間就忘記了寒冷。”
此后唐時月就明白了,大禮堂的舞臺是包容的,如她一樣的東大學生也可以登上學術(shù)大師們來過的舞臺。
學子的“家”:被鐫刻上校徽,開啟新的人生路
大禮堂一層層光環(huán)是每一個學子為母校心生驕傲的證明。于楊詩繁們來說,大禮堂是他們夢想起航的地方,也是畢業(yè)離開的起點。“學生們的畢業(yè)典禮也在這里舉行,所以讓他們的東大時光從這里開始,也從這里結(jié)束。對于很多人來說,東大是像家一樣的母校,而大禮堂就是‘家’ 的象征。”周琦說道。它被鐫刻在?;丈?,被畢業(yè)生裝進行囊開啟新的人生路。
建筑學院90周年院慶時,有一大批校友回母校聚首,數(shù)百位學子圍坐在大禮堂前合影。
學生的面孔和身影一屆屆在換,但大禮堂還一直在原地——等你來,也等你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