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江蘇省首批重點智庫之一——紫金傳媒智庫面向全國發(fā)布《中國民眾的經濟信心指數報告》,也即“紫金經濟信心指數”。這份面向全國13個城市5300位城鄉(xiāng)居民的調查顯示,2017年度中國民眾的總體經濟信心指數為64.79,首次跨入60以上的區(qū)間,同比增長10%,相較于2015年和2016年有大幅提升??傮w而言,對經濟信心的認知“樂觀派”比“悲觀派”仍然多近一成,十三個城市的“樂觀派”比例均高于“悲觀派”比例,其中,南京“樂觀派”比例超60%。
中等收入群體最有信心
2017年度中國民眾的總體經濟信心指數為64.79,首次跨入60以上的區(qū)間,同比增長10%,相較于2015年和2016年有大幅提升。調查結果顯示,78.72%的民眾認為十九大對我國經濟具有提振作用。
中等收入群體對今年經濟信心指數為62.57,對明年經濟發(fā)展的經濟信心指數為71.92,其總體經濟信心指數為67.25,高于平均水平2.46個點。在這個群體中,“樂觀派”比例為56.60%,比“悲觀派”高出13.2個百分點,與去年相比,中等收入群體“樂觀派”比例增加明顯。
90后對未來期望高
調查結果顯示,40-49歲年齡段的群體三年來對國家經濟的信心均最弱,這部分人群處于人生的中年階段,孩子面臨成家,老人健康問題更加突出,而自身事業(yè)又大多進入瓶頸期,各方面的壓力和焦慮使得該部分群體容易陷入“中年危機”,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及對未來的期待相應也會較低。
而18-29歲群體(絕大部分為“90”后)對當前家庭收入信心最弱,可能是由于該群體大多剛開始嘗試經濟獨立,但又尚處于職業(yè)的初期階段,較難獲得高水平薪酬,青黃不接的體驗影響了其對當前家庭收入的滿意程度。但是這一群體對預期家庭收入的信心指數近乎80,基于對未來收入的高預期而努力的這一批“90后”或許可以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又一駕馬車。
南京“樂觀派”超六成
課題組將所有被訪者自動歸為兩派,即“樂觀派”和“悲觀派”。樂觀派(54.6%)在總人數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比悲觀派(45.4%)高近一成,這一結果與去年相近。
區(qū)分悲觀派和樂觀派最重要的因素是對經濟形勢和就業(yè)形勢的判斷,區(qū)別于2016年數據的是,今年的經濟、就業(yè)形勢和家庭總收入滿意度等對于現狀的認知變量更影響到被訪者樂觀與否的態(tài)度。
總體而言,對經濟信心的認知“樂觀派”比“悲觀派”仍然多近一成,十三個城市的“樂觀派”比例均高于“悲觀派”比例,南京“樂觀派”比例超60%。
一線城市購房熱降溫
2017年,三線城市的消費意愿信心指數躍居首位,一線城市墊底,而且一線城市的預期消費意愿還有所下降,由71.25降至71.00。對比去年一線城市民眾對于不同消費品類的消費意愿,課題組發(fā)現一線城市民眾買房的意愿有所降低,相比二三線城市購房意愿大幅提升而言,一線城市在住房這一消費意愿上的變化引人注目。
課題組認為,政府在一線城市推行的抑制房價政策及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等觀點還是遏制住了一部分民眾的炒房欲望,可能有助于從需求上改變房價的發(fā)展趨勢。
三線城市相對而言生活成本較低,加上近年來網購、海淘等迅速發(fā)展,更容易刺激到三線城市民眾的消費欲望。洋碼頭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三線城市海淘增速達到108.65%,三線城市民眾更愿意花錢。而且,三線城市民眾也愈來愈注重消費的質量,在消費品類的選擇上,三線城市民眾的旅游消費占比由去年的19%提高至24.3%,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去銀行存款不再流行
在民眾2018年的消費和投資計劃中,對教育、旅游和數碼類產品的需求有較大程度的提高,消費結構轉型繼續(xù),而選擇儲蓄和日常消費的民眾比例較去年則有所下降。
各消費品類中,教育和旅游仍是除日常消費外的主要消費點,且在消費觀念繼續(xù)升級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民眾更愿意在教育和旅游上投資,與去年相比,選擇教育和旅游的人群占比分別提升了9%和6%,反觀日常消費的需求,則下降了3%。
除日常消費之外,儲蓄是其他消費品類中民眾消費意愿有所下降的唯一一個分支。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以及互聯網新金融平臺的推廣,民眾對“去銀行存款”的需求日漸衰微,互聯網新金融平臺的效率、快速、簡單等優(yōu)點吸引了大批民眾從儲蓄向互聯網資金管理工具的轉移。未來,儲蓄的需求可能會進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