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刷新美國科學院最年輕華人院士紀錄的莊小威:
對老家的印象,比哪里都好
2005年莊小威回蘇州探望恩師,左二為數學老師陳老師。
莊小威在辦公室。 石小磊攝
除了那片經歷過幾百年風雨的古老校區(qū),哈佛大學的大部分建筑就建在人來車往的馬路邊,與查爾斯河畔的這座城市融為一體。莊小威從牛津街的拐角處疾步走來,過耳短發(fā)梳理得干凈服帖,言語間透出爽朗和英氣。莊小威托記者帶回誠摯的祝福:“祝愿江蘇人民、老家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
人物檔案
莊小威,生在如皋、學在蘇州。中科大首屆少年班高材生,34歲成為哈佛大學雙聘教授,40歲刷新美國國家科學院最年輕華人院士紀錄,此后兩年又陸續(xù)成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和中科院最年輕的外籍院士。傳奇天才,更靠專注與堅持
莊小威的父母都是如皋人,退休前是中科大教授。1972年,莊小威出生于如皋,此后就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帶到5歲。兒時的莊小威便表露出了超出同齡人的聰慧。“神童”莊小威從上學起就走上了“學霸”之路。中學時代,她獲得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被北京景山中學中科大預備班錄取后,父母擔心她才13歲,年紀小,給她轉入了離家較近的蘇州中學科大預備班。
蘇州市立達中學前校長朱琳當時是蘇州中學首屆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的教務主任、物理老師。雖已年過七旬,但記者提起30多年前的這個學生,朱校長的印象非常深刻:“首屆22個學生是全國招生,女生只有5個。莊小威上課非常專心,學習特別刻苦用功,求知欲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朱琳仍清晰記得莊小威在課堂上專注的眼神。同班同學、蘇州漢明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沈文對這位“學霸”同窗也是記憶猶新:“她學習非常厲害,勤學好問,考試經常第一名。”
在中科大畢業(yè)后,莊小威來到美國,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2003年成為美國首位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也是最年輕的一位。2006年初,年僅34歲的她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系雙聘教授。
對于自己取得的成績,莊小威歸結為專注與堅持:“我自己腦子是比較靈一些,但是更大的原因是因為我特別堅持,五六年甚至十年,碰到困難也不退縮,遇到挫折也不改初衷。”
從“零”開始,以光學角度打開生物學新世界
莊小威向記者強調,別人看到的只是她成功的一面,“其實挫折是挺多的,只是失敗的你沒聽到”。
1997年博士畢業(yè),莊小威應聘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師被拒。重整旗鼓的莊小威決定投入到斯坦福大學的知名華裔科學家朱棣文教授旗下去做博士后,研究方向從物理轉到生物。
莊小威回顧這次轉折說:“因為我覺得這個領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我的生物水平僅停留在高中階段,此后兩年我什么成果都沒做出來,但是每天都能學到新東西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2001年,結束博士后生涯的莊小威選擇加入哈佛大學,并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博士生學習階段從事的光學研究給了她很大啟發(fā)。她將帶熒光的分子標記物附在病毒上,當用激光照射時,標記物發(fā)射出特殊的彩色光。借助顯微鏡,她詳實跟蹤了單個病毒的行為,也跟蹤了諸如蛋白質和核糖核酸(RNA)片斷這樣的單個分子行為。她拍攝到單個流感病毒的連續(xù)影像,這是世界上首次記錄到病毒的各階段過程。
“那是在我做教授的第一年,就在這個實驗室,當我的學生跟我說,你來看一看,顯微鏡里面的那個東西,于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單個的病毒是怎樣在細胞里面運動的,”時隔多年再回憶,莊小威仿佛還能感受到成功那一剎那的興奮:“非常美好,非常美妙,很難形容,感覺就是突然進入了一個過去完全不了解的世界。”
多年來,她在單分子動力學、核酸與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達機制、細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使得光學顯微鏡分辨能力接近納米尺度,極大地推動了亞細胞微觀結構的研究。
感念恩師,蘇高中讓她徹底愛上科學
莊小威特別感謝在蘇州中學那兩年遇到的老師,讓她從“為了學習而學習”,到渴求知識,愛上科學。
對莊小威影響最大的是數學老師陳老師,“他講課特別生動,激情四射。”老師對數學的熱愛,讓學生們的內心迸發(fā)出這樣的想法:“哇,數學真是一門非常美妙的學問!”回憶起中學時代的點滴,莊小威有些悵然,2005年底莊小威回國時特地去蘇州探望了病中的恩師。陳老師如今已不在人世。
“不僅是數學、物理、化學,即使不是我強項的文科,語文老師張老師也對我?guī)椭艽?,甚至還幫我在蘇州的報紙上發(fā)表過一篇文章。”從自己擅長的科學領域談到文學,莊小威言談中流露出內心童真的一面。“我四年級第一次讀《紅樓夢》,覺得這是天下最好的一本書,讀完了以后就特傷心,不是因為結局不好,是因為這么好的一本書我就讀完了。然后我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每天晚上都在重讀,十來遍讀下來,好多地方都能背下來了。”
到了美國后,她有空時還會讀中國的小說,莊小威主動爆料:“就是網上那種婆媳之間矛盾啊,家長里短這種。”不僅看國內的網絡小說,她還看國產電視劇。在中科大上大學時,莊小威就有一項人所不及的技能——一邊聽著評書,一邊解數學題。以至于到了美國,她還延續(xù)了這樣的習慣,一心二用。“我現在工作還是這個樣子,一邊在網上放著中國的電視連續(xù)劇,一邊研究工作。”
最愛家鄉(xiāng),與記者現場飆起如皋話
19歲就離開中國,莊小威對家鄉(xiāng)的記憶更多停留在小時候,五六歲前,尤其是離開如皋上學后每個回老家的假期。“記憶中的如皋市區(qū)就只有一條主街道,不少古樸的小街小巷,從爺爺奶奶家走街串巷到外公外婆家就10分鐘,我特別喜歡這種走在小巷子里的感覺,十分親切。”想起這些令人愉快的往事,莊小威的眉眼綻放出孩童一樣真摯的笑意,“對老家的印象特別好,比哪里都好。”
“我跟爸爸媽媽通話都是說如皋話。”聽說記者也來自于蘇中,方言很接近,她主動蹦出幾句家鄉(xiāng)話來,要與記者來場家鄉(xiāng)話的“比拼”,并不無得意地問道:“我講得不丑吧?”
令她分外懷念的還有小時候如皋街頭一大清早賣的土燒餅,“就是貼在很土的大爐子里的那種,里面燒著火,燒餅就貼在爐邊上,拿出來香噴噴的特別松,特別脆,特別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