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5年,放映40場,觀影視障人士約2000人次
南京“盲人電影院”,盲人幸福“看”電影
南報網(wǎng)訊(記者 馬道軍)買張票看場電影是普通人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但對于我市近7萬名視障人士而言,“看”電影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5年前,在南京有了一個文化公益項目“盲人電影院”,讓這些視障人士有了好去處,原本看不見的電影,在解說員形象生動的解說中,變得精彩。
今天下午,記者從該公益項目運作5周年觀影活動中了解到,這個“盲人電影院”已在建鄴、鼓樓等8區(qū)放映電影40場,觀影視障人士約2000人次。
有了“盲人電影院”,盲人“看”電影不再是夢
今天下午三點,在新街口工人影城3號廳,一場名為《鋼的琴》影片正在放映。影廳里,坐著的是來自全市各區(qū)的60位視力殘障人員代表,除了電影中人物的對白外,影片中人物的動作和環(huán)境的變化則通過解說員的解說讓盲人在腦海中自行想象出相應的畫面。
《鋼的琴》影片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后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在志愿者深情并茂的解說下,臺下的盲人“看”得津津有味。
“以前在收音機里也‘聽’電影,總感覺節(jié)奏太快,有時候跟不上。在這里,老師把電影講得非常透徹,完美地補充了我們盲人無法看到的電影細節(jié)、動作、情景,在這里‘看’電影精彩多了。”今年53歲的王永開心地說。
王永告訴記者,他出生在南京,3歲時突發(fā)高燒,燒壞了視神經(jīng),后經(jīng)治療,勉強能看到一點點光影,但隨著年紀增大,這些年什么也看不到了。
“眼睛看不見,可心里亮堂的。以往哪有機會,也沒敢想能看電影,有了‘盲人電影院’,看電影不再是夢了。”王永道出了無數(shù)身處黑暗中的視障患者的心聲。
運作5年,觀影視障人士約2000人次
據(jù)了解,“盲人電影院”是一個志愿者自發(fā)開展的文化公益項目,是南京地區(qū)視障人士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是南京知名助殘公益品牌。該公益項目主要由南京市鼓樓區(qū)園丁社會服務中心(前身為南京愛心教師團)具體運作,在為盲人放電影的同時,堅持現(xiàn)場同步解說。
“自2012年3月組建以來,我們已在建鄴、秦淮、江寧、玄武、鼓樓等8區(qū),放映了40場,觀影視障人士約2000千人次,參與活動的志愿者有300多人次。”南京市鼓樓區(qū)園丁社會服務中心負責人丁子說。
在丁子看來,堅持5年,做好這項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子告訴記者,就拿基本的選片,做的時間越長,越覺得選片難,因為盲人電影選片也很有講究,動作片、科幻片一般都不選擇,一般不講外國片,青睞于那些故事情節(jié)單一、任務少一點、對白多一點的影片,便于講解。
“我們每次放映前,初步篩選出10多部影片,接著每部影片看10多分鐘,最終確定一部。”丁子說。
缺專業(yè)講解員,“盲人電影院”運作有點難
運作5年,“盲人電影院”有成功,也有無奈。原來,剛成立時,“盲人電影院”對外放映非常紅火,這幾年慢慢來觀看的盲人少了。
丁子坦言,之所以盲人少了,除了盲人獨自前來不安全,更多的是缺少專業(yè)的講解員,講解的影片,盲人不感興趣。
原來,“盲人電影院”的講解員多是社區(qū)退休下來的志愿者,他們有激情,但專業(yè)性不夠,很多盲人反映,網(wǎng)絡那么發(fā)達,如果解說沒意思,還不如自己在家“聽”電影。
據(jù)了解,“盲人電影院”最初與廣播電臺主持人合作了一年,專業(yè)主持人簡單幾句話,一個畫面就勾勒出來了。后來由于工作較忙,媒體參與的就少了。
負責解說電影《鋼的琴》的志愿者周華,對講解很精通。她說,準備一部電影,一般要看四五遍,前兩遍熟悉情節(jié),第三遍理解,最后兩遍寫文稿。這個過程要花兩三天。盲人聽力很敏銳,有時候講解反而會干擾他們。何時要補充,何時不說話,都要注意。
“很多時候,我們要把一部兩三個小時的電影,去掉一些影響盲人觀影效果的細節(jié)或片段,盡量讓情節(jié)緊湊,剪輯上也需要耗費很多時間,不是專業(yè)出身,操作起來比較難。”周華說。
不過,把講解和旁白融入到電影中,減輕講解員工作量,在我市已開始嘗試。據(jù)了解,為了讓視障者欣賞到更多的影片,市殘聯(lián)已聯(lián)合南京市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成立了“南京市無障礙影像資料庫”。
“無障礙影片就是將場面描寫、情節(jié)分析等講解合成到影片中,不需要人工講解。目前資料庫已經(jīng)儲備了上百部影片,正在搭建網(wǎng)絡平臺,讓盲人共享無障礙影片資源。”市殘聯(lián)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