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一年里沉甸甸的收獲 享受一家人團聚的幸福
游子歸鄉(xiāng),家成為最強磁場
南京年貨市場,雙胞胎小姐妹挑選雞年吉祥物。 孫 軍攝 視覺江蘇網(wǎng)供圖
儀征年畫一條街上,市民選購年畫。 周曉明攝 視覺江蘇網(wǎng)供圖
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
春節(jié),不同的地方也許有著不一樣的習(xí)俗,不同的人也許有著不一樣的感受,但“團圓”始終是不變的唯一。家,就此成為春節(jié)期間中國人情感中最強的磁場。四面八方的游子們帶著一年里沉甸甸的收獲歸來,享受與家人團聚的幸福。
家鄉(xiāng)巨變,惟有鄉(xiāng)愁沒褪色
左盼右盼,在蘇州打工一年的徐州新沂市馬陵山鎮(zhèn)的陳媛媛,昨天終于盼來了公司放假,當(dāng)天一大早她便坐上了從蘇州回家鄉(xiāng)的大巴。
“5年前我剛到蘇州打工時,回老家過年還很不方便,如果坐火車半夜到徐州,要忍到天亮才有開往老家的客運大巴,到家天都快黑了?,F(xiàn)在方便多了,蘇州到徐州的高鐵一天十幾趟,兩個多小時就到徐州了,半天工夫就到家了。”陳媛媛感慨地說。
下午,陳媛媛一到家門口,那條久違了的大黃狗就高興地奔出來迎接,搖頭擺尾不停地撒著歡。媽媽端出早已做好的“鄉(xiāng)味”飯菜,招呼女兒趕快吃點填填肚子。“老家特有的濃濃鄉(xiāng)情,在城里是體會不到的。”陳媛媛感言。
陳媛媛感覺家鄉(xiāng)的變化真不小:原先街道兩旁低矮的平房不見了,左鄰右舍都砌起了兩三層高的小洋樓;以前從鎮(zhèn)里通往家門口的那條泥濘小道,也變成了硬邦邦的水泥路,再也不怕雨雪天氣外出了。
“過去城里才有的KTV、肯德基,如今鎮(zhèn)上都有了,還有四川火鍋、蛋糕作坊等。村中間還多了個小廣場,晚飯后村子里的婦女都會去小廣場跳幾圈廣場舞,可熱鬧了。”陳媛媛的開心寫在臉上。
在外打工這幾年,陳媛媛的收獲也不小。“剛到蘇州的時候是個黃毛丫頭,可以說啥都不懂,現(xiàn)在情況大不一樣了。”已成長為蘇州一家奢侈品公司骨干并收獲了愛情的陳媛媛說,現(xiàn)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爭取早點在蘇州買套房子,把父母常接過去住住,讓團聚不再是過年才會有的“奢侈”。
老家新家,一個不落是團圓
鰱魚,年年有余;肉圓,團團圓圓;豆腐,都富都富……26日下午,在南京明華新村的新家里,51歲的魏星正樂呵呵地按“老家范式”為大年三十的團圓飯忙活著:“前兩天剛從老家看望父母回來,今天忙新家團聚。”
魏星打工的廣西柳州建筑工地一放假,他就打“飛的”到南京,歇了口氣后又馬不停蹄地坐了4個多小時大巴,趕到沭陽農(nóng)村的老家,提前跟父母團聚,送上孝心。然后,他再返回南京,與在商場上班、春節(jié)期間要加班的妻子和兒女團聚。
春節(jié),農(nóng)村、省城“兩頭跑”,魏星還是第一次。魏星20多年前從一所大專院校建筑專業(yè)畢業(yè)后,沒能像父母期待的那樣端上“鐵飯碗”,而是自己“找飯吃”,這在當(dāng)時可不是光鮮事。他先是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后做施工員,再后來嘗試做項目。“那時候手頭非常拮據(jù),窮得有時候一天只能吃一頓飯。”
日子雖然很艱辛,但魏星的進(jìn)取心并未消退,一級建造師、國家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考試,他都是一次通過。而因為擁有了這兩大專業(yè)“硬件”,魏星的薪資出現(xiàn)很大轉(zhuǎn)機。“拿到兩證后,工資翻著跟頭往上漲,年收入一直漲到20多萬元。”
隨著“薪情”上漲,魏星家的房子也跟著變換地點:先是從農(nóng)村變換到縣城,使孩子“上好學(xué)”有了保障,去年又變換到省城。因為心疼大專畢業(yè)在南京上班的女兒租住的房子簡陋到不能再簡陋,2016年魏星咬牙賣了縣城的房子作首付,再貸款130多萬元,在南京買了一套80平方米的二手房。二手房套型很老,沒有客廳,餐廳和廚房二合一,但總算是在這座大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家。原本在縣城打工的妻子想想女兒在南京上班,兒子已考上外省一所高校,干脆自己也離開老家,到南京找班上,一起住到了南京。
由于新家不大,老父母來了住不下,所以魏星就選擇了春節(jié)團聚“兩頭跑”。好在老人身邊還有一個兒子,春節(jié)還是可以享受到兒孫繞膝的樂趣,他們很為魏星一家能在省城團聚開心:“兒女們的日子過得紅火,我們做老人的就滿足了!”
終于回家,
跟老爸老媽聊個沒完
“兒子,你曬黑了,也變瘦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的張澤中,在西藏堆龍德慶區(qū)支教半年后,回陜西安康的家過年,爸媽見到兒子的第一句話里滿滿的是心疼。
“有句話說,爸媽就是見了你永遠(yuǎn)都說你瘦了的人。” 張澤中往秤上一站說,這次赴藏,其實并沒有瘦。
打掃衛(wèi)生、擦玻璃……一回家,張澤中就忙里忙外,動作麻利。他告訴記者,去堆龍德慶,培養(yǎng)了他獨立生活的能力。去西藏前下載的一個做菜軟件,派上了大用場,現(xiàn)在麻婆豆腐、青椒肉絲,都成了他的拿手菜。“昨天老媽嘗了我做的麻婆豆腐,可是贊不絕口呢!今年的年夜飯,我不會再等著吃,而是動手做。瞧!鹵菜和涼菜我都準(zhǔn)備好了,老爸老媽都非常期待我的除夕大餐。”張澤中說,以前過年回家都是看手機、電腦,這次回家過年,跟爸媽的話好像說不完。
西藏的學(xué)校元旦前就放假了,張澤中沒有第一時間回家,而是組織了一次公益游學(xué),帶著西藏孩子在南京跨年。“他們和南京的孩子一起踢足球,圍著篝火跳舞……”張澤中當(dāng)時感覺好像回到了家一樣。這一年,他心里裝進(jìn)了更多東西,“在西藏和隊友嘎瑪白姆有一次取錢時,看到一個環(huán)衛(wèi)工阿姨給內(nèi)地上學(xué)的女兒打電話,說媽媽剛領(lǐng)工資,2380元,給她打1000元,別一下子全花完了,家里錢也不夠花!”張澤中覺得,為人父母不容易,這一年他對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爸爸媽媽還為藏族孩子的公益游學(xué)捐了2000元,他們覺得我做的事情特別有意義。”
“這幾天,爸媽帶我出去吃飯、買衣服、走親訪友,我不再覺得很無聊,也不會窩在家里。” 張澤中給家里掛上一個大大的掛毯,上面是雪域高原的迷人風(fēng)景,這是他從西藏特地帶回來的。
援外500天,
家人聚首頭一回
26日上午,金未來醫(yī)生回到闊別1年半的無錫市兒童醫(yī)院新生兒科:“看看我的同事們,想他們!”而同事們一個個給她大熊抱之后,都說“瘦了,黑了,但笑容依舊燦爛”。
今年43歲的金未來是江蘇第26期援桑給巴爾醫(yī)療隊成員,也是醫(yī)療隊在奔巴島工作的9名隊員之一。2015年6月赴桑,這才第一次回國。這個春節(jié),對金未來一家來說,是難得的團圓。
3個月前,金未來所在奔巴島Abdulla Mzee醫(yī)院的非洲同事就說:“還有3個月,金醫(yī)生你們就回家過春節(jié)啦!”金未來則說:“不敢想啊,還有3個月呢!”可是,就在今年元旦,非洲同事們又說:“還有半個月啦!”金醫(yī)生這才敢數(shù)日子:“說不想念家人那是假的。離家時孩子初一,青春期的重要時期;父母和公婆都年逾七旬了,不能照顧陪伴他們,很內(nèi)疚啊。”
小年夜上午看望了同事和新生兒病房里不能回家過春節(jié)的小寶寶們,下午開始,金未來決定把剩下來的時間都交給家人。
一年半時間不長,但金未來卻感覺太久。援桑離家時,剛初一的女兒個頭不到自己的眉毛;這次回來,孩子已經(jīng)高過自己半個頭。這期間,青春期的孩子與“又當(dāng)?shù)之?dāng)娘、自己工作也忙得團團轉(zhuǎn)”的丈夫“情比金堅”,說這句話時,金未來眼眶紅了,這份百味雜陳的感受里,有內(nèi)疚、有感激、有欣慰也有“來年我補償”的心愿。
晚上,金未來和遠(yuǎn)在奔巴島的助手Salma和Rashid視頻聊天,給他們看她的家,看看中國人準(zhǔn)備年夜飯的“盛況”,也問問Abdulla Mzee醫(yī)院情況。Salma和 Rashid瞪大了眼睛:“哇!中國春節(jié)好熱鬧!中國菜看上去就很好吃!”他們也吐槽:“金醫(yī)生,好多病人都想你們!就說昨天吧,一個早產(chǎn)兒轉(zhuǎn)院了,要是你在就好了。”金未來說:“快了快了,2月13日我就回來了!”說完,她也有點恍惚,這到底是“去”還是“回”呢?
一家人宅在一起,說不完的話,時間很快就到深夜,除夕就在眼前。說到新年愿望,金未來特別想祝女兒中考順利,因為她中考的時候,媽媽可能還在奔巴島遙祝孩子一切順利;她也特別想祝福老人身體健康,家人平平安安;她還特別想祝福祖國昌盛、國泰民安。
“真的,身在國外,會格外體會到,只有祖國強大,游子才更有尊嚴(yán)和安全感。在奔巴島,人人都喜歡中國產(chǎn)品,為擁有一個華為手機而自豪,他們感激敬重中國醫(yī)生。而我們的背后,是一個日益強大的祖國,作為中國人,我們由衷地感到自豪幸福。”金未來發(fā)自肺腑地說。
本報記者 沈崢嶸 仲崇山
楊頻萍 蔣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