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錢”、“手絹”是啥?老兒歌的事物家長難解釋
在寧幼兒園用情景劇教學
錢女士家有個播放兒歌的玩具小兔,前幾天,她陪女兒玩時偶然間聽到“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一曲,結果女兒就好奇地詢問“為啥現(xiàn)在沒有賣報的孩子”。“才發(fā)現(xiàn),所處環(huán)境不同,很多我們小時候聽的兒歌如今孩子都無法理解了,但播放器里存儲的依舊是這些老兒歌。”與錢女士一樣,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都會教孩子自己小時候傳唱的兒歌,但像“一分錢”、“手絹”等已不常見的東西,孩子疑問家長卻難解釋。
現(xiàn)象
八成家長仍教孩子經典兒歌“手絹”、“一分錢”等不好解釋
記者隨機采訪了10位帶娃的家長,其中8位都表示平時有給孩子唱小時候常聽的兒歌,頻率較高的如《丟手絹》、《小燕子》、《小兒郎》 等,也有不少家長表示,被孩子問到過,“一分錢長啥樣?”“手絹是什么?”
孫女士說,她第一次唱《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給孩子聽時,孩子就曾好奇:“一分錢是什么樣的?。?rdquo;“我想想,的確現(xiàn)在也不用了,我就只能說,‘哦,就相當于你買零食用的一元錢’。”
祝女士的女兒上幼兒園中班,她說,女兒上次聽到兒歌播放器里的《丟手絹》 向她拋問“手絹是啥?”,“其實,我有點犯難,很想解釋,就是用布做的,方方正正用來擦拭的,可手絹在我小時候,還可以折很多東西,與同伴玩耍的快樂,這些現(xiàn)在都消失了。而這些她都不能理解吧。”
還有家長表示,像粉刷匠、燕子、牛羊雞鴨的,唱起來都覺得沒什么,可由于很少見到,對孩子解釋起來也比較費力,尤其是里面的一些觀念,跟現(xiàn)在也不太一樣,“《小燕子》里雖然是寫的小動物,但‘機器’、‘工廠’ 等與提倡環(huán)保理念的這個時代不同了。”
幼兒園
多數(shù)幼兒園按主題篩選教學兒歌
現(xiàn)在的幼兒園里,孩子們還會唱這些經典兒歌嗎?老師們又是如何教學?昨天,記者采訪了在寧的幾所幼兒園了解到,各園教學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都有自己的園本課程,對于兒歌教學,他們多是按主題教授,并進行篩選,一些歌詞里傳唱的不常見的事物,如小燕子、手絹等,會有新的替代物,時代背景太強的則會淘汰掉。
北歐愛德美幼兒園的姜莉園長介紹,這些經典的兒歌一般會在課余時間播放,或在游戲時使用。“我們一般是按主題進行兒歌教學,像入園前,有開學歌,但不是《小二郎》那種直白的‘沒有學問啊,無臉見爹娘’這種了;季節(jié)主題的,有講小燕子的,比如《有只小燕子》,‘有只小燕子,去年跌下窩,我把它送回窩里去,小燕子很快活……’與之前的相比,歌詞上,更具有故事性,具體地描寫一個事物,讓孩子通過歌詞認知事物。”
“我們也是選主題教兒歌,經典曲目相對減少,但也會改編使用。”珠江路小學附屬幼兒園園長嚴文琪舉例說,像“手絹”換成“小紅花”,《稻草人》里的“稻草人”,孩子見得少了,會改編成“木頭人”、“機器人”,等現(xiàn)下孩子喜歡并流行的事物。
觀點
傳統(tǒng)兒歌可用情景教學進行傳唱
那么,這些有時代背景的傳統(tǒng)經典兒歌是不是就“過時”了呢?還能教孩子傳唱嗎?
長江路小學附屬幼兒園李銘園長則認為,教傳統(tǒng)兒歌沒有好與不好,“幼兒教育強調‘情趣’,家長對這種兒歌教育的認可度更重要,歌詞里的事物消失了,但教育的意識和方法可以改變。”
嚴文琪園長也認為,“傳統(tǒng)兒歌因為幾代人的傳唱,朗朗上口,我們可以保留傳承,但可以尋找貼近孩子生活實際的事物去替代某些歌詞,也可以用情景化形式體現(xiàn),讓孩子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和內涵更重要。”
重視兒歌中的
“精神力量”
老兒歌被新兒歌替代,這是必然現(xiàn)象,但無論是“穿花衣的小燕子”還是“跌下窩的小燕子”,歌詞傳遞的朝氣蓬勃的春天不會變,“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的拾金不昧精神不能丟,還有“粉刷匠”的努力勞動精神,“丟手絹”時小情趣。筆者以為,兒歌里傳遞的“精神力量”更重要,有底蘊的兒歌,就像陳年釀制的老酒,即使時代變了,也會歷久彌新。
此外,筆者也建議,有水平的家長們可以當好“把關人”,為孩子挑選一些依舊貼合現(xiàn)下生活實際,又能讓孩子感受記憶中美好情懷的歌曲,如《讓我們蕩起雙槳》,去玄武湖上劃個船,或許孩子就能理解作為祖國花朵的幸福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