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自學摸索難受市場肯定 殘疾鞋匠想捐原創(chuàng)毛線畫
夫妻倆堅守著毛線畫的創(chuàng)作。金陵晚報記者 何剛 攝
2014年,因為參加了青奧會民間藝術展,王華和他的毛線畫曾經(jīng)火了一段時間。如今,望著滿屋子的書畫作品,有的甚至已經(jīng)開始陳舊,他決定通過金陵晚報把它們捐出去。
夫婦倆用毛線創(chuàng)作書畫
今年37歲的王華是浦口橋林烏江人,因為患上小兒麻痹癥、下肢萎縮,終生無法站立行走。19歲那年,他跟一個殘疾人師傅學會了修鞋,在農(nóng)村擺攤,收入不高。2004年,全家從農(nóng)村搬到了橋林街上,每天早上6點多出門擺攤,下午5點收攤。“一個月千元左右,再加上政府照顧,感覺蠻有成就感的。”王華說。
也就是在這一年,他的生活開始了變化。他買了一臺電腦,與外界有了交流,并自學書法繪畫,還與廣西一位網(wǎng)友陳美榮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07年,陳美榮從廣西來到南京打工,順便看看王華。“第一次看到真實的他,我其實是有點動搖的,準備過一段時間就辭職回老家。”陳美榮說。
在住在王華家的日子里,她翻閱了他過去寫的日記,深深被感動,于是便留了下來。
婚后,僅靠修鞋是無法維持一家三口的生活的。由于妻子在老家學過刺繡,他就想何不把自己的書畫繡成工藝品呢?絲綢買不起,那就用就毛線。就這樣,王華打樣,妻子用毛線刺繡,開始了他們的毛線畫之旅。
白天修鞋晚上伏地創(chuàng)作
在王華家里,記者看到滿墻被裝裱起來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這全都是用毛線一點點繡成的。“一般復雜的作品,大約需要半個月才能做完。”陳美榮說,她的腰椎有殘障,所以也是做一會要歇一會,否則吃不消。
“我們家境不好,她跟我吃了不少苦,作為家里的頂梁柱,即便我身體再不行,也要努力扛起這個家。”王華說。白天,他出攤去修鞋,晚上回來就蹲在桌前或趴在地上創(chuàng)作書法和繪畫。大冬天的,一趴就是幾個小時。他省吃儉用,在筆墨紙硯上卻一點不含糊,每年都要花六七千元。因為這份堅持,他漸漸有了名聲。街道、區(qū)里,都曾支持他辦過書畫展。2014年前后,因為青奧會,王華成了大忙人。他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還到青奧村參加藝術展,其毛線畫作品受到許多外國運動員的歡迎,上百幅作品被各國友人收藏,各路媒體也紛至沓來。第二年初,區(qū)和街道兩級殘聯(lián)為其協(xié)調(diào)一間房子,設立了玉波齋絨線書畫藝術館。
“忙了這么多年,終于有那么多人關注我的畫作,也有人買我的畫了。”王華說,那個時候他很驕傲自豪。
與其束之高閣不如捐給社會
風光過后,剩下的路還要靠自己走。在這之后,雖然他和妻子又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一批毛線畫和書法,但是一件也沒有賣出去。再加上修鞋生意大不如前,生計越來越艱難。他想利用畫館招收學生練習書法補貼家用,在學校門口發(fā)了不少宣傳單,也沒有一個學生過來。
王華領著記者參觀了滿屋子的作品。如《蘭亭序》和《沁園春.雪》,這些書法不告訴你真看不出是毛線繡出來的,而且至少需要10天以上才能繡完。畫作中有仕女圖和山水畫,稍顯稚嫩。王華說,他最大的痛苦不是賣不出去作品,而是沒有老師指點,創(chuàng)作不能精進。附近也有居民找他寫字,比如蓋房子搬新家,人家圖個吉討副對聯(lián),最多是送點煙。“我不希望別人是因為同情我才買我的作品,我只想靠自己的實力。”王華說。
看著這些心血之作,王華說他有一個想法,與其放在家里束之高閣,不如把它們捐獻給社會。這些年,有太多人幫助過他,他覺得無以回報。尤其是南農(nóng)大的張利民夫婦常年資助他女兒讀書,讓他非常感動。“這些作品雖然沒有名氣,卻是一對殘疾人夫婦自強不息不想拖累社會的見證。”
如果您是公益組織或社會服務單位,希望接納王華的作品,幫助他們體現(xiàn)社會價值,請撥打金陵晚報電話:84686519(下午2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