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省物資儲備規(guī)范化管理推進會暨防災減災主題宣傳活動在錫舉行。從會上了解到,近年來我市以“五大提質行動”為抓手,做深“1+2+N”物資儲備模式,做強“市+市(縣)區(qū)+街鎮(zhèn)+社區(qū)+家庭”物資多元儲備格局,物資儲備規(guī)范化管理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我市加強應急物資保障和基層應急能力布局,為城市發(fā)展筑基強本。通過深拓“1+2+N”物資儲備模式,我市強化了實物儲備和能力儲備、合同儲備以及多點聯合態(tài)勢,開啟物資儲備新局面。去年全市新增儲備物資2.85萬件,價值700萬元;合同儲備除了豬肉、蔬菜、方便食品,還擴充到帳篷、棉衣、睡袋等通用應急物資;能力儲備企業(yè)增至55家,涵蓋通用應急、防控防疫、倉儲物流多行業(yè)。我市還與毗鄰城市加強聯動合作,與上海、蘇州、常州、湖州、宣城等地簽約形成“4小時”物資保障圈,進一步提升物資保障水平。
防范抵御重大風險,物資儲備需多元化。去年,我市縱深拓展“市+市(縣)區(qū)+街鎮(zhèn)+社區(qū)+家庭”物資多元儲備格局。市本級和江陰、宜興、錫山、惠山1+4倉儲體系基本形成,不少街鎮(zhèn)、社區(qū)在多災易災、人口密集地區(qū)開展物資儲備點改造,其中僅梁溪區(qū)民豐社區(qū)、江陰澄江街道、宜興經濟開發(fā)區(qū)、新吳區(qū)梅村街道改建后倉庫總面積就達485平方米,在儲物資價值近280萬元。
物資儲得好,應急保障能力亦要跟得上。近年來,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試行辦法”,并以桌面推演、場景模擬、實操作訓等方式開展應急演練,建立公、鐵、水、空一體高效運輸網絡。我市去年向青海、西藏等受災地區(qū)緊急調運棉衣、保溫桶等物資4.9萬件,并在冬季雨雪冰凍期間向市城管局等單位發(fā)放除雪御寒物資0.71萬件,應急保障效應凸顯。
今后我市將進一步健全網絡,逐步實現突發(fā)情況下首車1小時出庫,市內3小時送達,聯動城市6小時送達,省內12小時送達目標,增強物資快運快調效能。
活動現場,來自全省的19家物資儲備和應急保障單位還現場展示了各類應急救援包、帳篷等物資,以及用于搜索被困人員的生命探測儀、無人機、機器狗等先進設備,并開啟無人機現場演示空中搬運40公斤儲備物資。參會人員紛紛贊嘆“科技賦能,應急救援更智慧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