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2025年新發(fā)展會員名單正式公布。安徽共有40人入選,來自廬江的張遵勇(筆名張彎)榜上有名。他曾是一名普通的農民工,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間,他用粗糙的雙手執(zhí)筆寫下了百萬余字作品。這些作品像一束光穿透塵囂,照見了平凡人對文學的不凡堅守。
1968年,張遵勇出生于廬江縣泥河鎮(zhèn)天井村。初中畢業(yè)那年,父親的病榻、母親的愁容,碾碎了他的求學夢。15歲的他收起課本,扛起了鋤頭,后來,他又在建筑工地上學成瓦匠手藝。
泥漿裹住青春,卻未能淹沒他心底的星火——在工棚昏黃的燈光下,他寫下組詩《我是江淮一口圩》,作品最終綻放在縣城的文化墻上。
1997年,父親離世將他推往更遠的漂泊。在上海闖蕩的17年,他從腳手架“爬上”管理崗,卻數(shù)次因構思文字太過專注,不慎從高處墜落受傷。最重那次,妻子守在病床前落淚:“別寫了吧……”他沉默著,在石膏固定的軀體上,依然用食指在空中默寫文字。舊書攤淘來的《詩經》與大饃一起塞滿行囊,他說:“餓肚子時,文字是唯一的鹽。”
2005年,女兒成績單上的紅叉刺痛了他的心。他毅然放棄帶班崗位,回到合肥開起小餐館。油煙氣熏黃的賬本背面,藏著無數(shù)文字草稿。2011年,他試探著投出微小說《歸途》,竟摘下《合肥晚報》周冠軍。讀者投票如春雷炸響,驚醒了蟄伏二十年的文學夢。
此后他像追趕時光的耕夫,在送餐間隙、打烊深夜瘋狂書寫。2015年,《擦拭鄉(xiāng)音》問世,39萬字里漂浮著稻香與水泥塵灰。之后又出版了廬江方言文化擷趣集子《醉美鄉(xiāng)音》。有讀者留言:“翻開書頁,聽見了千萬農民工心跳的共振。”他筆耕不輟,迄今在《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安徽文學》《延河》《飛天》《短篇小說》《遼河》等發(fā)表中短篇小說、散文作品百萬余字。
如今,他在合肥一家主營辦公用品和宣傳品的公司工作。那個曾經在外漂泊打工的青年,終于用布滿老繭的手,將自己寫進了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名單。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衛(wèi)曉敏 通訊員 徐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