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空氣里到底有啥?鼻涕不斷、噴嚏不斷、眼睛癢癢……”近日,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發(fā)帖吐槽秋季過敏困擾,配上委屈的表情。帖子下方評論區(qū)也相當熱鬧,不少人留言“同款過敏性鼻炎發(fā)作,每天紙巾不離手”“我是臉部過敏,又紅又癢,遭老罪了”。
秋季過敏為何“來勢洶洶”?合新聞記者為此專訪了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yī)師郭澤,科普如何科學應對過敏季。
先對號!這些癥狀可能是過敏“找上門”
看似常見的過敏已成為影響大眾健康的一類“隱形困擾”,據世界過敏組織(WAO)數據顯示,全球過敏類疾病患病率高達10%-40%,這意味著,走在大街上每十個人就至少有一人患有過敏性疾病,而秋季儼然是過敏的重災區(qū)。
過敏是免疫系統(tǒng)對無害物質的過度反應,癥狀多樣且嚴重程度不一,精準判斷是應對的第一步。
當你在生活中發(fā)現有人正捂著發(fā)紅的臉頰、揉著泛紅的眼睛,頻頻打噴嚏,這可不是“嬌羞感”,而是過敏在“作祟”。郭澤解釋,“過敏的癥狀其實很典型,打噴嚏、皮膚瘙癢、流淚是最常見的,有些嚴重的還會伴隨腹瀉。”
秋天過敏易發(fā)的關鍵原因在于“吸入性過敏源”在作祟。“秋季潮濕的氣候,簡直是塵螨和霉菌的‘溫床’。”郭澤補充道,除了吸入性過敏源,海鮮、堅果等食物也可引發(fā)食入性過敏。
那么如何判斷過敏源呢?郭澤表示,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記錄自己的癥狀日記,觀察癥狀與環(huán)境、飲食的關系,此外也可以選擇來院做皮膚點測實驗,幫助篩選過敏源。
別搞混!敏感和過敏是兩碼事
“臉一到秋天就干癢,是過敏了嗎?”這是不少人的疑惑,也戳中了很多人的誤區(qū)。郭澤用了個生動的比喻幫大家區(qū)分,“皮膚敏感是‘物理性防御失效’——秋天降溫讓皮膚血管收縮、油脂分泌變少,皮膚屏障變弱,對刺激更敏感;而過敏是‘魔法性防御失效’——接觸過敏源后,免疫系統(tǒng)‘過度反應’才引發(fā)的問題。”
秋季敏感癥狀溫和且局限,多集中在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表現為輕微泛紅、干燥緊繃、涂護膚品時刺痛、輕微脫屑,無明顯皮疹,如丘疹、水皰,瘙癢感輕微,多為干癢;僅皮膚局部不適,無打噴嚏、流鼻涕等其他系統(tǒng)癥狀;每年秋季降溫干燥時出現,天氣轉暖或加強保濕后緩解,次年秋季可能重復,與接觸特定物品無直接關聯。
而皮膚過敏癥狀劇烈且多樣,可出現在接觸部位或全身,表現為紅色丘疹、水皰、風團(蕁麻疹)、滲出結痂等過敏性皮疹,瘙癢感劇烈,多為刺癢,讓人忍不住抓撓,可能伴隨眼瞼、嘴唇腫脹;嚴重時可能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等呼吸道癥狀,或眼癢、結膜充血等眼部癥狀,甚至全身蕁麻疹;雖秋季可能因過敏原增多發(fā)作,但接觸過敏原后任何季節(jié)都可能發(fā)生,與環(huán)境溫濕度無直接因果關系
這里必須重點提醒大家一個誤區(qū),很多人待過敏癥狀稍微緩解,就趕緊敷面膜進行補水修復,這其實對皮膚并不好。郭澤表示,過敏時皮膚屏障本就受損,面膜里的防腐劑、香精等成分很容易滲透進去,反而加重紅腫、瘙癢,甚至讓過敏反復,“過敏期間皮膚護理越簡單越好。”
別亂吃!不同類型的過敏適用的藥物不同
郭澤提醒,過敏用藥有不少容易踩的雷區(qū),稍不注意就會讓過敏反復甚至加重。
很多人一出現過敏癥狀就自己去藥店買抗過敏藥吃,卻不知不同類型的過敏適用的藥物不同,“盲目用藥不僅可能會耽誤治療,還可能會增加藥物副作用風險。”
“有些患者看到過敏癥狀減輕就停止服用藥物,這其實是不對的。”郭澤解釋,過敏治療需要遵醫(yī)囑按療程用藥,即便癥狀消失,也可能需要鞏固用藥,否則很容易導致過敏反復發(fā)作,難以根治。
還有人覺得“多吃點藥好得快”,隨意增加藥量,這會給肝腎帶來額外負擔,嚴重時可能引發(fā)藥物性肝損傷、腎損傷等問題。
過敏人士還需理性看待維生素c補劑,有些患者過敏發(fā)作時僅吃維生素 C 補劑,拒絕服用氯雷他定等對癥藥物,期待 “根治過敏”。“維生素C補劑確實可以緩解過敏癥狀,但它無法替代專業(yè)治療過敏的抗組胺藥。”郭澤建議過敏患者務必謹遵醫(yī)囑,規(guī)范用藥。
“過敏無小事,但放任不管可能惹大麻煩。”郭澤最后提醒,長期忽視過敏,可能誘發(fā)慢性濕疹、鼻竇炎、哮喘等并發(fā)癥。秋季防過敏,關鍵做好這兩件事:一是查清過敏源,盡量避開;二是勤開窗通風、做好室內清潔,別給塵螨和霉菌“留機會”。
合肥在線-合新聞見習記者 齊越 仇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