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歷史建筑,就是留住一座城市的根與魂。2021年以來,安徽省住建廳積極指導開展歷史建筑的掛牌保護,截至10月中旬,全省共5460處歷史建筑完成普查和保護標牌設立,規(guī)模位于全國前列。
普查:評定歷史建筑潛在對象
歷史建筑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和利用好歷史建筑,對延續(xù)歷史文脈和傳統(tǒng)風貌、提升城市品質意義重大。近年來,安徽積極對歷史建筑潛在對象進行普查,對符合歷史建筑條件的予以認定公布,并對已認定公布的歷史建筑進行建檔和掛牌保護。
針對歷史建筑潛在對象,通過文獻檢索、專家訪談、社會征集、實地踏勘等多種形式,安徽開展信息收集和資料調查工作,掌握歷史建筑潛在對象基本信息,建立歷史建筑普查檔案。市、縣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對歷史建筑潛在對象進行論證、評定,確定歷史建筑建議名單,開展歷史建筑建檔、掛牌工作。
掛牌:分級開展保護利用有講究
根據(jù)歷史建筑突出價值或綜合價值,安徽在充分采納公眾意見的基礎上,將其劃分為一級歷史建筑、二級歷史建筑、三級歷史建筑和登記歷史建筑四個級別,其中三級及以上的可以認定為歷史建筑。
省住建廳要求,在不破壞歷史建筑特色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級別的歷史建筑,應分級開展保護利用。尊重歷史建筑的外部風貌,盡量避免遮擋歷史建筑的主要價值載體和特征要素,進一步彰顯歷史建筑的價值特色。
其中,一級歷史建筑加大保護力度,利用時不得改變建筑的外部風貌、主要平面布局、主要立面形式、特色結構和構件;二級歷史建筑兼顧保護和利用,不得削弱建筑歷史風貌,不得改變特色結構和構件;三級歷史建筑加強利用,不得削弱建筑歷史風貌,不得改變建筑特色構件。
2021年以來,省住建廳積極指導各地開展歷史建筑的掛牌工作。截至2021年10月中旬,全省共計已有5460處歷史建筑完成保護標志牌設立,規(guī)模在全國位于前列。
鼓勵:吸引單位、個人參加保護修繕
今后,全省將按照“全面普查—組織評定—公布掛牌”程序,深化歷史建筑全域普查認定,積極延展普查年代區(qū)間,注重將近現(xiàn)代、新中國成立以后、改革開放以來有代表性的建設成果納入保護名錄。持續(xù)推進歷史建筑保護省級試點,探索普查認定、測繪建檔、保護修繕、活化利用、日常管理等全過程的保護與利用機制。
加強傳統(tǒng)技藝建造技法及人才培養(yǎng),促進徽派建筑等傳統(tǒng)建造技術傳承發(fā)展,鼓勵培育本地古建保護的專業(yè)技術力量。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吸引有資質、有經驗的單位、個人參加到歷史文化保護修繕工作當中。
全省還將全面開展老舊小區(qū)“文物點”的普查,在老舊小區(qū)中有一部分建筑為“文物點”,特別是歷史文物建筑的集中區(qū)域,需要進一步做好“文物點”的排查、登記與日常管護,確保歷史記憶與文化載體得到更好傳承保護。(合肥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