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年交易額超過千億元
疊石橋:鄉(xiāng)村攤點變身世界家紡中心
金秋時節(jié),走進位于海門的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只見滿載貨物、掛著各地牌照的車輛川流不息,不同膚色、操著各種口音的客商摩肩接踵……這個世界級家紡中心,覆蓋周邊8個縣市(區(qū))、30多個鄉(xiāng)鎮(zhèn),擁有2萬多個店鋪、2500多家企業(yè)、50多萬從業(yè)人員,線上線下年交易總額突破1000億元,家紡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50%,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從偷偷摸摸擺攤設點,集聚成覆蓋四鄰八鄉(xiāng)的農村大集市;從自發(fā)生長的草根市場,變身發(fā)布全球指數(shù)的世界家紡中心;從模仿抄襲惡性競爭,到聯(lián)合國版權保護樣本引領全球家紡創(chuàng)意時尚;從小步探路國外擺攤,到國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引領沿著“一帶一路”大踏步走出去……
穿越40年的時光隧道,作為中國農村改革開放成就的縮影和新時代中國農民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典范,疊石橋的崛起堪稱奇跡。
豁出去闖禁區(qū),
窮村涌現(xiàn)“十萬元戶”
每天一大早,68歲的林西村村民趙嘉芳便來到辦公室,打理自家家紡公司業(yè)務。作為疊石橋市場“繡品交易第一人”,她記憶中的首次交易就是一場冒險。
1976年,農民種養(yǎng)農副產品、發(fā)展家庭手工業(yè)還是“禁區(qū)”。那年初冬,在村皮件廠做活的趙嘉芳賣掉一頭肥豬,偷偷買來布料做了12對繡花枕套。春節(jié)期間,她借口走親戚,在上海一家菜市場門口小心翼翼地擺起地攤,沒想到一眨眼就賣光了。“每對枕套成本6元,我賣8元,一下子賺了24元!”而當時林西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
“到處在‘割資本主義尾巴’,我自己家里倒長了條‘尾巴’。”趙嘉芳的丈夫、時任林西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張建平回憶,“當初這么干雖然冒險,但看到‘四人幫’被粉碎,隱隱約約感覺政策在松動。農民被束手束腳這么多年,日子過得太苦了,必須找條出路。”
嘗到甜頭的趙嘉芳悄悄動員村里的姐妹和工友們一起干。每到深夜,不少村民用厚厚的窗簾擋住燈光,在屋內緊張地踩起縫紉機,“噠噠噠”聲傳遞著人們擺脫貧困的急迫心情。
簾子再厚也透光,可大隊干部帶著民兵巡查時大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做枕套”在林西成了公開的秘密。農民出門到外地賣枕套,還拿著大隊開具的自產自銷證明,即便被抓住也不算“投機倒把”。“這么做在當年要冒很大風險,但我們大隊干部一致同意,豁出去了!”張建平說。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的一天傍晚,民樂大隊的黃冠香來到村里疊石而成的一座古橋旁,鋪上塑料紙,公開出售花線。村民們紛紛帶著自家做的枕套、竹椅來到疊石橋,吸引方圓數(shù)十里的人趕來交易,攤位發(fā)展到近200個,“小香港”的名號從此不脛而走。
消息傳到縣工商局,大批執(zhí)法人員直沖疊石橋,將經營者嚇得四散逃離。時任三星鄉(xiāng)黨委副書記的曹建平到南通地區(qū)工商局求情,該局局長陸萬章調研后表示:“上級沒有文件,這件事我們不能明文批準,但我可以口頭表態(tài):這個市場允許辦下去!”在“姓資姓社”尚在爭論那幾年,疊石橋市場發(fā)展得到各級干部的鼓勵支持。
1982年12月,疊石橋市場獲得合法身份,1000個攤位全部擺滿。1986年,市場攤位發(fā)展到4000多個,日成交額超過百萬元,帶動長期在海門墊底的三星鄉(xiāng)成為江蘇長江以北首個“億元鄉(xiāng)”。林西村等也徹底甩掉“貧困村”帽子,在“萬元戶”尚屬罕見之際涌現(xiàn)出一批“十萬元戶”。
創(chuàng)新改革做大做強,
草根市場升級全球家紡中心
從南通市區(qū)出發(fā),沿滬陜高速行駛不到10公里,在疊石橋出口下高速,蜚聲海內外的疊石橋國際家紡城豁然出現(xiàn)在眼前。
“我2001年到疊石橋去,進出只有一條破破爛爛的小路,整個市場沒有一盞路燈。”當時擔任三星鎮(zhèn)黨委書記的郭輝回憶,疊石橋一度遭遇發(fā)展瓶頸:落后交通制約市場進一步發(fā)展,作坊式生產難以為繼,建設用地指標缺乏,市場活力不足……
“必須通過改革讓草根市場脫胎換骨,改出檔次、改出品牌,做大做強!”改革第一刀,砍向制約市場發(fā)展的僵化體制機制。疊石橋繡品城由三星鎮(zhèn)政府和海門工商局聯(lián)合投資2400萬元建設,兩家單位同時宣布退出股份,一心一意當好“裁判員”和“服務員”。
瞄準建設世界家紡制造基地和中國家紡集散中心的目標,疊石橋市場正式注冊為“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經營范圍從窗簾、洗衣機套等繡品延伸為家用紡織品,并開拓紡織機械、紡紗產業(yè),市場框架從4.5平方公里拓展到11平方公里。
把全鎮(zhèn)建設用地指標集中起來使用,全力在沈海高速爭取疊石橋出口……幾年間,疊石橋市場新建100公里道路,亮起一盞盞路燈,12家銀行先后入駐,多家星級酒店開工建設。
三星鎮(zhèn)規(guī)劃建設工貿園,徹底改變作坊式生產,將商貿向市場集中、工業(yè)向園區(qū)集中、住宅向小區(qū)集中。2006年,三星工貿園升級為省級開發(fā)區(qū),更名“海門工業(yè)園區(qū)”。
打開發(fā)展空間,疊石橋市場面向全國家紡企業(yè)張開懷抱。2002年,浙江人胡明亮將在老家的企業(yè)整體搬到疊石橋,明超家紡年銷售如今突破3億元。水星、夢潔等知名家紡企業(yè)也相繼來此建設基地。疊石橋超過三成的企業(yè)來自外地,與本地企業(yè)共同為市場注入澎湃動力。
2001年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一期工程開工,2005年二期開工,2009年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的工程開工……疊石橋家紡市場迅速從5萬平方米拓展到100萬平方米,店鋪達1萬間,獲準發(fā)布中國首個家紡成品指數(shù),交易總額從2002年的55億元激增至去年的1000億元,與德國法蘭克福、美國紐約第五大道并稱為“世界三大家紡中心”。
制假黑點變全球“樣本”,
引領創(chuàng)意產業(yè)繁花似錦
走進美羅家紡董事長秦鵬的辦公室,他正為即將舉辦的2019年春夏新品發(fā)布會緊張忙碌。“明年銷售怎么樣,關鍵看新品能不能打動加盟商。設計是家紡企業(yè)的‘獨家秘笈’,公司聘請十幾人組成設計師團隊,每一款產品都有版權保護,幾家公司因為抄襲被我們起訴。”秦鵬說。
就在十多年前,秦鵬也曾因仿制他人家紡花型而站上被告席。“那時絕大部分人不知道版權為何物,整個市場成了省里掛上號的制假黑點。”疊石橋市場管委會副主任顧興寶回憶,大家習慣了看啥花型好看就“依樣畫葫蘆”仿造,一款花型暢銷,家家都在賣。
版權是設計的生命線。為避免出現(xiàn)“千店一面”,疊石橋市場于2002年10月組建中國第一家鎮(zhèn)級版權(家紡成品)管理機構——海門市三星鎮(zhèn)版權管理辦公室(版權辦),專門負責登記版權、處理投訴、查繳侵權產品。情語軒寢室用品公司總經理楊斌3個月被罰6次,痛定思痛,組建設計師團隊并成為“版權大戶”。
“剛開始查侵權產品,我們常被經營戶圍攻。”三星鎮(zhèn)版權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施穎說,隨著版權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疊石橋市場一年版權登記數(shù)從最初的137件增加到1422件,罰款額從近百萬元降到11.5萬元。
2009年,聯(lián)合國知識產權組織(WIPO)和中國國家版權局在南通簽約,把南通列入版權保護優(yōu)秀案例示范點,并啟動版權保護促進南通家紡業(yè)繁榮發(fā)展調研項目。這是WIPO首次針對一個國家的特定地區(qū)和一個行業(yè)進行專項調研。
“一項好的設計能賣數(shù)千萬元。”顧興寶說,疊石橋市場通過“政府搭建平臺、社會資本運作、有償服務企業(yè)”,搭建高端研發(fā)設計人才服務培訓平臺,招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發(fā)總部機構,集聚卓泰家紡研發(fā)中心等近200家設計公司,大部分企業(yè)建有設計團隊。
嚴格的產權保護激發(fā)創(chuàng)意無限,疊石橋市場華麗變身時尚風向標,成為國際家紡流行趨勢發(fā)布基地。截至目前,疊石橋家紡集群區(qū)共擁有中國馳名商標7件、江蘇省著名商標10件,申請專利1547件,注冊商標1630件。
創(chuàng)新通關,
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
“3萬條毛毯出口越南,明天發(fā)貨!”10月17日,在疊石橋家紡跨境電商中心,南通爵隆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秦斐斐輕松完成“通關”,“我們能跟老外直接做生意,多虧了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今年羅馬尼亞、越南等國訂單增長20%!”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是指由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在經國家商務主管等部門認定的市場集聚區(qū)采購、單票報關單商品貨值15萬美元以下,并在采購地辦理出口商品通關手續(xù)的貿易方式。2015年7月22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海門疊石橋家紡市場列入全國三大市場采購貿易試點之一,標志著被列為當年江蘇全面深化改革五大重點工作之一的外貿新政實現(xiàn)重大突破。
疊石橋2萬多家商戶,95%以上沒有自營出口權,采用市場采購貿易方式不但實現(xiàn)在家門口通關,貨物少的還能以“拼柜”方式出口,這為其開拓國際市場打開大門。試點啟動以來,疊石橋市場已有600家商戶、176家外貿公司、26家貨代公司、22家報關報檢代理機構參與,累計報關5萬票、通關出口近61億美元。
看著一箱箱疊石橋家紡便捷地走出國門,林西村“出國第一人”、1993年便闖蕩俄羅斯的郁建祥感慨萬千:“我第一次出國,帶的20包家紡產品全被人騙走了,賣了手表和戒指才湊齊回來的路費。”之后他在羅馬尼亞取得成功,激勵更多村民成群結隊走向海外。林西村黨總支書記黃維說,3500多人的村子,如今有600多人在國外做生意,分布在20多個國家,每年從村里賣到國外的家紡產品至少2億美元。
策應“一帶一路”倡議,疊石橋市場也在走出去。“我們計劃在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建設一個以家紡、布匹等為主的南通疊石橋國際綜合產業(yè)園。”海門市委書記陳勇介紹,借助中阿班列,疊石橋力爭開通至巴基斯坦的國際貨運班列,將產品賣到南亞國家,返程時再將優(yōu)質大理石、棉花、手工地毯、綠色食品等采購回國。
未來,疊石橋家紡市場將通過信息化、專業(yè)化、品牌化、國際化、現(xiàn)代化,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全面打造“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聚區(qū)和世界級家紡制造貿易中心。
?。ㄐ氯A日報記者 徐超 陳明)
馬上就評
闖市場,敢闖更要“智”闖
從零星攤點到專業(yè)繡品市場,從草根市場到世界家紡中心,疊石橋市場4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始終貫穿著一個“闖”字。
繡花枕套賣出去,要闖關;露天市場擺起來,要闖關;產權保護嚴起來,還要闖關……正是在不斷的大膽突破、自我革新中,疊石橋市場破繭成蝶。
闖關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要看清歷史潮流、踩準時代節(jié)拍,善于創(chuàng)新。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疊石橋市場萌芽;跟隨中國“入世”的腳步,疊石橋敞開大門;著眼更高質量發(fā)展,疊石橋著手保護版權;沿著“一帶一路”,疊石橋邁向世界……作為中國農村改革開放成就的縮影和中國當代農民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典范,其成功密碼在于,每一次跨越,都與國家奮發(fā)圖強的腳步同頻共振。
奮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未來還有很多關口要闖,期待疊石橋市場書寫更多精彩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