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每個場景都在撕開記憶的口子”
電影《南京照相館》未映先火,觀眾化身“自來水”刷屏
七月暑熱的南京城,涌動著一股不同尋常的熱流。很多南京人專程前往中華門、挹江門、莫愁湖、雞鳴寺……剛看完電影《南京照相館》點映的他們心緒難平。
“作為南京人,電影中每一個場景都在撕開記憶的口子”“看到自己每天生活的地方曾經(jīng)那樣血雨腥風(fēng),南京土著真的繃不住”“電影片尾掃過巍然屹立的南京城墻,今昔光影碰撞,那份對當(dāng)下安寧的珍視,從未如此刻骨銘心”……引發(fā)這場集體情感共振的電影《南京照相館》,取材于南京大屠殺期間普通百姓冒死保存日軍暴行真實影像的史實,將于本周五全國上映,卻已憑借點映口碑讓南京乃至全國觀眾為之震撼。
在這兩天的南京首映禮上,飾演阿昌的劉昊然多次表示,作為郵差,阿昌最樸素的使命是把每一封信平安送到該收的人手上。在電影里,他最終也完成了更重要的使命——把那些記錄著日軍暴行的底片送了出去,被世界看到,“在電影之外,我們作為演員,作為文藝工作者,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這個故事,這部承載著記憶與警示的影片,交到觀眾手中”。
導(dǎo)演申奧更是希望大家看完影片能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吾輩自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shè)得更加繁榮昌盛,是向世界印證這份自強與和平價值的最好方式。
為何在當(dāng)下選擇這樣一個沉痛題材?
對文化的泯滅和對生命的屠戮同樣殘酷
《南京照相館》帶來的歷史啟示與情感共鳴,跨越了年齡層觸動著每一位觀眾。劉昊然、王傳君、高葉、王驍、周游等演員作為第一批深度體驗者,感受尤為深切,在出席南京首映禮時他們更是忍不住淚灑現(xiàn)場。
片中扮演吉祥照相館老板家女兒的楊恩又,2013年出生,年僅11歲的她在首映禮上說:“我們這一代人,包括我很多同學(xué),都不是很了解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希望這部電影能讓更多人看到?!?/p>
39歲的王傳君在片中飾演日軍翻譯王廣海,有一定的人性灰度。談及角色和這段歷史,他數(shù)度哽咽落淚,“我第一次為自己的角色感到遺憾和抱歉,但是我們真正應(yīng)該得到的道歉遲遲沒有出現(xiàn)”。
演員高葉在片中飾演龍?zhí)籽輪T林毓秀,她從演員身份代入林毓秀時更是爆哭表示,“如果沒有這場反人類暴行,或許毓秀可以像我一樣去追求自己的演員夢”。
記者從南京多家影院了解到,點映期間,觀眾中親子家庭幾乎占一半。很多家長看完電影抹著眼淚說,電影是給孩子的“歷史啟蒙課”,“當(dāng)郵差阿昌說出工作編號是‘1213’時,真的淚崩了,大家都知道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此外,導(dǎo)演申奧在聊及拍攝初衷時,反復(fù)提到一個關(guān)鍵詞“文化侵略”。
這次來南京,他帶來了一組“親善照”。他透露,拍攝前期大量搜集歷史照片、外國記者回憶錄、《不許可寫真集》等資料時發(fā)現(xiàn),除了那些觸目驚心的暴力屠殺照片,還有大量精心擺拍的所謂“親善照”,照片上有日軍、漢奸們摟著一兩個中國小孩,試圖營造和睦假象??梢韵胂?,在當(dāng)時殘酷的時代背景下,這些照片是怎樣拍攝出來的,“結(jié)合當(dāng)下,我認為,每一場戰(zhàn)爭的背后,都還有另外一場隱蔽的文化戰(zhàn)和輿論戰(zhàn)。而什么是真相?希望大家能從影片中得到啟示。”
記者看到,影片中有很多這樣的細節(jié),比如日軍從明城墻上撬下一塊城墻磚,準(zhǔn)備作為戰(zhàn)利品帶回日本,為那座臭名昭著的八纮一宇塔“添磚加瓦”。電影還呈現(xiàn)了日軍分門別類地將玉器、瓷器、字畫等文物制式化地打包,準(zhǔn)備運回日本的鏡頭,以此揭露日軍的文化侵略陰謀,而這種對文化的泯滅與對生命的屠戮同樣殘酷。
它是如何打破觀眾對主旋律影片固有印象的?
沒有英雄只有普通人,觀眾得以自行代入那場浩劫
社交平臺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自來水”(自發(fā)宣傳的粉絲群體,常被戲稱“免費水軍”)在瘋狂安利《南京照相館》,大家提及最多的是:“看電影時,會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進去:如果是我,在那個煉獄般的南京城里,我能活下來嗎?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源于導(dǎo)演堅定地將視角投向了戰(zhàn)火中最普通也最堅韌的個體——普通人。電影摒棄了傳統(tǒng)英雄敘事,聚焦的普通人有冒名頂替的郵差、躲藏地下室的照相館老板一家人、電影夢碎的龍?zhí)籽輪T、僥幸存活的警察、左右搖擺的翻譯。
這些普通人如此鮮活和“普通”,也離不開演員們的精湛演技。比如演員高葉,她用“林毓秀”一角撕掉了其“大嫂”標(biāo)簽,林毓秀說出“從小學(xué)戲,唱的是穆桂英梁紅玉”臺詞時,悲涼自嘲又不屈;日軍當(dāng)街摔死嬰兒時,鏡頭卻死死對準(zhǔn)林毓秀,她捂嘴戰(zhàn)栗,無聲的崩潰比任何嚎啕都更讓人撕心裂肺……
有觀眾說,《南京照相館》最讓他震動和敬佩的是導(dǎo)演拍出了人民史觀,片中那些普通人經(jīng)歷了從“保命”到“保罪證”的轉(zhuǎn)變和覺醒,在殘酷的歷史和民族大義面前,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中國人”。
影片的切入點也很巧妙——照片會褪色,但膠片不會說謊,上面凝固的真相永遠都不會消融。所以有觀眾說,《南京照相館》以一座城、一座照相館、一卷卷沾血的底片,為歷史搭建了一座無法摧毀的“顯影池”。并且,整部電影雖然沒有血肉橫飛的場面,但洗照片暗房里紅光流淌,顯影液如血漬般漫過底片,每一幀都是文明在野蠻面前的無聲控訴。這份克制的力量,帶給了觀眾極大的后勁。
關(guān)于這一冷靜手法,申奧導(dǎo)演在媒體見面會上也做了闡釋,他說,考慮到觀眾年齡層的分布,電影要將血腥程度降到最低,同時又要讓觀眾感受到暴行的殘酷,為此幕后團隊商討了無數(shù)次,用了很多方式,比如錯位,有槍聲有爆炸聲但盡量不給予血腥畫面,“我們是要讓觀眾產(chǎn)生感受,而不是去刺激觀眾”。
這樣綜合處理后,影片將普通人在戰(zhàn)爭碾壓下的恐懼本能、在絕境中求生的掙扎本能,以及深植于血脈中“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血性本能,交織呈現(xiàn),產(chǎn)生了直抵人心的感染力。
更有觀眾表示,《辛德勒的名單》《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之后,終于有了《南京照相館》,“我們太需要有這樣一部從小人物切入大史實的電影,讓全世界都知道1937年冬的中國南京遭遇了什么,讓罪魁禍?zhǔn)子肋h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無可狡辯”。
“南京元素”
刻在南京小孩DNA里的童謠《城門》
電影以“南京”命名,自然有很多南京元素,除了那些地名地標(biāo),還有像《城門》這樣刻進南京人DNA里的童謠。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花馬,帶把刀,走進城門跌一跤。問你吃橘子還是吃香蕉?”這段童謠《城門》多次出現(xiàn)在電影里。
有很多南京觀眾表示,聽到《城門》時真的很扎心,“這是一個游戲童謠,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時會唱,唱到‘問你吃橘子還是吃香蕉’時,被攔住的小朋友就一定要在橘子和香蕉里選一個,最后選出橘子組和香蕉組,繼續(xù)組隊玩后面的游戲。多么快樂的一首兒歌,竟然會出現(xiàn)在全城屠殺的黑暗里,反差太大了?!?/p>
導(dǎo)演申奧告訴記者,雖然他不是南京人,但片中演員周游和王驍是南京人,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提供了很多南京本土化細節(jié)。
吉祥照相館寓意“南京人一生的縮影”
據(jù)史料顯示,《南京照相館》中“吉祥照相館”原型為位于南京估衣廊附近的華東照相館,電影里將其地理位置設(shè)定在南京地標(biāo)貢院街上。
南京籍演員王驍飾演吉祥照相館老板,他在臺詞中說到,“這一條街幾乎就囊括了南京人的一生。他們在這條街上畢業(yè)、結(jié)婚、生子、工作,每當(dāng)經(jīng)歷人生重要時刻時,總會在這兒留一張照片”,這條街是南京人的一生,這個照相館也濃縮著南京人的一生。
此外,電影還通過殘垣斷壁的構(gòu)圖營造“山河破碎”的視覺沖擊,讓觀眾直觀感受彼時南京百姓的國破家亡。從磚石紋路到街巷風(fēng)貌,從局部場景到全城格局,這些細致入微的還原不僅是對歷史的嚴謹致敬,更承載著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告慰,讓觀眾感受歷史溫度,銘記南京大屠殺這段不可忘卻的民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