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法治保障工作,海寧市從源頭發(fā)力,守正創(chuàng)新、一體貫通,以落實普法責任制為抓手,通過引導整合學生學法、教師用法、校園普法三個環(huán)節(jié)協(xié)同發(fā)力,構建未成年人、家長、教師和學校、部門、社會“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未成年人守法普法新格局,不斷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擦亮“法治潮城 心安海寧”金名片。2024年上半年,對比去年同期未成年人犯罪件數(shù)下降27.8%,人數(shù)下降20%。
創(chuàng)建榜樣引領2.0模式 提升學生學法自生動力
創(chuàng)新培育形式。全省首創(chuàng)開展“憲法少年”培育暨“學憲法、懂憲法、講憲法”比賽,用“創(chuàng)作+征文+宣講+考核+評比”的形式,通過組織名師專家,為中小學生量身定制普法視頻,進行線上宣講授課,再讓青少年用筆寫其法治感悟,用口講其法治作品,通過培訓、征文、演講、選拔、表彰五個環(huán)節(jié),拔出具有較強表達能力和較高法治素養(yǎng)的“憲法少年”。2021年以來,制作播放憲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等普法宣講視頻17個,收看中小學生近30萬人次,收到參賽文章2000余篇,演講作品200余個,培育“憲法少年”30名。活動獲評2022年度全省“十大普法影響力事件”(提名獎)。
培育學法榜樣。設計頒發(fā)了醒目美觀的“憲法少年”徽章,為每個“憲法少年”配發(fā)了大幅宣傳海報,在各自校門口宣傳,讓他們成為青少年中最“靚”的仔,成為同學們羨慕學習的榜樣,促使青少年對法律知識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同時深化中小學生“學法筑基”工程,依托覆蓋全市的18個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和400余個鎮(zhèn)、村、組三級法治教育陣地,以模擬法庭、法治研學、開學第一課、移動少年宮、文藝演出等寓教于樂形式開展青少年法治實踐活動,2023年以來,共組織各類中小學生法治實踐活動近1000場,參與青少年10萬人次。開發(fā)出法治拼圖、法治游戲、法治盲盒等深受中小學生歡迎的體驗式、沉浸式、情景式普法宣傳形式,有效激發(fā)中小學生學法興趣,推動中小學生學法從過去的1.0的外部灌輸式向2.0的榜樣引領型發(fā)展。
發(fā)揮榜樣作用。充分發(fā)揮“憲法少年”的榜樣示范引領作用,組織其在學校、村(社區(qū))利用班課隊會、課外實踐、志愿服務和主持法治小廣播、編纂法治黑板報等活動為廣大學生和家長進行普法宣傳,“憲法少年”通過寫生活實例、講身邊故事、融自身理解,很容易讓同齡人產(chǎn)生共鳴。2023年以來,憲法少年們共參加暑期萬名學生下社區(qū)、班隊課會宣傳、憲法日宣講等法治教育宣傳活動300余場,輻射全市近10萬名學生和家長。每年暑假,“憲法少年”進村入社區(qū),為廣大同齡人和學生家長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已成為海寧一幅美麗的風景。2023年的“憲法少年”陳清欣獲第八屆浙江省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比賽一等獎。
開展法治素養(yǎng)提升行動 提升教師用法職業(yè)戰(zhàn)力
開展全員培訓。按照“牽牛鼻子”的工作思路,牢牢抓住教師這支未成年人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中的關鍵力量。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通知》(海普法辦〔2023〕14號)文件,組織全市所有法治校長單位在教師節(jié)期間為全市57所中小學校的6200多名專兼教師開展全員集中法治培訓,通過用身邊的真實案例進行普法教育,為全體教師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教育節(jié)法治“禮物”。截至目前,培訓總課時近20000個小時,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學教師自身法治素養(yǎng),提高了教職工隊伍在職業(yè)工作中用法護雛鷹的能力。
打造宣傳超市。海寧市普法辦組織市委辦、市委政法委、市檢察院、市公安局等政府部門的專家資源,收集建立了由習近平法治思想、憲法、國家安全、平安建設、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家庭教育、反有組織犯罪法、反邪教、反詐防騙、交通安全、禁毒知識、安全應急等十多種法律法規(guī)PPT課件組成的學習宣傳資源庫,并將各類法治課件進行了可自由組合的模塊化處理,形成普法宣傳課件超市,提供給法治校長、副校長和中小學校在培訓時結合實際使用。2023年以來,開展校園法治專題講座、培訓等活動150余場,普及教職工10000余人次,創(chuàng)建校園特色法治文化項目18個。
拓展培育形式。結合學校教學計劃,以開學、教師節(jié)、期末等節(jié)點形式,采取集中授課、線上學習、研討交流、知識競賽等互動式、體驗式的培訓方式,由各中小學和結對法治校長單位聯(lián)合組織開展對教職工的法治培訓,每年統(tǒng)一確定年度必學內容和中小學校自行選學內容,確保中小學教師每年接受不少于5個學分的法治教育培訓。同時市教育局將法治宣傳教育內容,特別是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定職責以及強制報告制度等法律法規(guī)列入新入職教師培訓必修內容,2024年8月,海寧市檢察院為348名新招聘教師開展了入職前的集中法律知識培訓。
實施單位結對深耕機制 提升校園普法工作合力
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創(chuàng)建法治校長(單位)工作機制,將政法單位工作人員與學校的結對方法,提檔升級為政法單位(部門)與學校的結對方式。通過“單位包干”的方式,較好解決了法治副校長無法與學校形成長期穩(wěn)定、全面高效的協(xié)作難題,有效整合了部門資源,充分壓實了各方責任,構建了海寧校園普法新格局。目前,共33家公、檢、法、司法和鎮(zhèn)(街道)的政法單位(部門)與全市57所中小學校實現(xiàn)結對全覆蓋,130余名政法單位(部門)領導干部、部門負責人、業(yè)務骨干擔任了法治校長或法治副校長,其中26名為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法治校長機制獲評2023年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創(chuàng)新案例。
豐富工作內容。制定了聯(lián)席會議制度;明確了中小學生法治教育計劃、教材、課時、活動、師資“五落實”;落實了開展日常法治教育和做好不良行為學生教育轉化工作;強調了學校內部安全防范工作和依法治校創(chuàng)建、建設平安校園等工作;規(guī)范了處理發(fā)生在學校的安全事故和違法犯罪案件,保障學校周邊環(huán)境安全,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等工作內容。海寧市檢察院將一起未成年人“Cos”網(wǎng)約真實案例改編拍攝成情景模擬+案例宣講的宣傳視頻,在全市村(社區(qū))和學校面向學生、家長、教師進行巡回放映,今年以來,已巡映1600余場,觀看人數(shù)15萬人次。2023年以來,全市法治校長單位為學校提供法律建議900余條,協(xié)助學校開展平安校園建設、化解校園糾紛300余次。
壓實職責分工圍繞提升師生法治素養(yǎng)和依法治校水平等工作任務,在整合教師法治教育培訓和中小學生參與法治實踐等機制任務基礎上,創(chuàng)新完善了法治校長單位職責分工,并將未成年人法治保障工作納入全市普法責任清單和中小學校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相關職責分工涵蓋中小學校、法治校長單位、社會組織、政府部門等工作閉環(huán)內責任主體和涉罪未成年人、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等重點群體。2023年以來,組織民盟、關工委、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共同開展“黃絲帶幫教”行動,共對涉罪未成年人走訪63人次,提供就業(yè)指導和規(guī)劃23人次,已開展技能培訓16場,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和親子關系提升沙龍16場,進行心理測評60人次;實施心理疏導和轉介6人次。同時堅持開展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幫教工作17年,2023年以來,共排摸出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重點幫教對象12人,進行幫扶走訪53次,贈送學習用品等慰問品120余件,開展個案幫扶8例,如幫助服刑人員子女解決了落戶問題。2023年12月,海寧市司法局在2023年國家憲法日教育系統(tǒng)“憲法晨讀”浙江省分會場活動暨全省中小學法治副校長工作推進會上進行經(jīng)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