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南大通礦區(qū)的紅磚墻瓦間,一座看似普通的轉角瓦房靜靜矗立。外墻兩座突兀的“煙囪”歷經(jīng)八十余載風雨,早已失去煙氣流動的功能,卻始終向世人昭示著墻體內(nèi)隱藏的黑暗秘密。這里,是1939年侵華日軍修建的秘密水牢遺址,一處用磚石與血淚澆筑的侵華罪證。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記者走進這座凝固著苦難的建筑,觸摸歷史的傷痕,聆聽永不消逝的警示。
罪惡的“地下工程”,用十八條人命筑起的秘密
“這不是煙囪,是地下水牢的排氣孔?!敝v解員指向墻體高處的圓柱形構造,話語凝重。史料記載,這座灰磚建筑從設計之初就浸透著血腥——1939年春,日軍從蚌埠騙來18名瓦工秘密修建水牢,工程竣工當晚,這些知曉秘密的工匠就被捆綁裝入麻袋,用刺刀挑死后拋入淮河。
推開沉重的木門,向下延伸的階梯通往地下3.2米處的黑暗空間。長3.5米、寬2.5米的水牢四壁由厚實磚石砌成,僅四個透氣孔透進微弱光線,空氣中至今仍彌漫著潮濕的霉味。
地上部分偽裝成日軍辦公室,日常嚴禁生人靠近。這種精心設計的隱蔽性,讓這座“人間地獄”的秘密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才被偶然揭開。
殘酷的統(tǒng)治工具,侵略者的“鎮(zhèn)壓利器”
在水牢斑駁的墻壁上,指甲摳挖的痕跡仍清晰可辨。這些深淺不一的刻痕,無聲訴說著當年被關押者遭受的非人折磨。史料記載,日軍在這里對礦工和抗日志士施用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站釘籠等酷刑,再將奄奄一息的受害者扔進污水齊腰的水牢。
作為掠奪煤炭資源的“配套設施”,這座水牢與周邊36座碉堡構成嚴密的高壓統(tǒng)治網(wǎng)絡,其中站后碉堡高達14.1米,成為監(jiān)控礦區(qū)的“制高點”。
永恒的歷史課堂,從罪證遺址到精神熔爐
如今,這座秘密水牢和大通“萬人坑”及周邊遺址(站后碉堡、日軍南宿舍碉堡、日軍司令部、日軍彈藥庫等),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共同構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修復后的遺址保留了原始格局,玻璃展柜內(nèi)的鐐銬、遇難者遺骨碎片等文物,讓參觀者直觀感受歷史的沉重。
“這些墻縫里嵌著的,是中華民族的骨氣?!笔罴倨陂g,中學生們在水牢遺址前駐足沉思,講解員的講述讓不少孩子紅了眼眶。
離開水牢時,陽光透過透氣孔在地面投下細碎的光斑。這些光影如同歷史的碎片,拼接出侵略者的殘暴,更映照出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
記者 查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