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傳媒通訊員吳 薇 朱啟旭
“阿婆,最近身體還好吧?上次抓的中藥吃完了嗎?”近日,三門縣民政志愿者照例來到亭旁鎮(zhèn)賴岙村,和村里老人們坐在一起聊天,并幫老人們理發(fā)、縫補衣服。
如何讓有限救助資金發(fā)揮更大效益?如何讓社會公益慈善資源成為助力共富的“活水”?三門以“高效引進社會公益慈善資源”為突破口,近一年來已成功引進10家基金會的13個項目,涉及資金600多萬元,覆蓋受益人群5萬余人次,推動慈善資源從“單向輸血”轉向“雙向共贏”,探索出一條“小財政撬動大慈善”的新路徑。
針對高山村中留守老人缺乏照料等情況,三門積極引進浙江恩寶基金會山區(qū)夕陽紅項目,組織社會組織和村里的義工小隊,為老人提供理發(fā)、剪指甲、縫補衣服、打掃衛(wèi)生等生活服務?!八麄內藢嵲谑呛?,經(jīng)常到家里頭幫我們穿針縫衣,還幫我們洗頭發(fā)剪頭發(fā),舒服得很?!闭f起村里常駐的志愿者,村民王素仙笑得合不攏嘴。
據(jù)了解,該項目主要面向3個高山村共百余戶留守老人。項目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外部資源輸送+在地力量培育”雙軌服務模式——通過“山區(qū)夕陽紅號車載服務”定期提供醫(yī)療義診、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等多元化服務,同時在每個村培育不少于5人的“在村義工小隊”,實現(xiàn)服務常態(tài)化供給。
公益項目的落地并不容易。為此,三門以“供需互補是引進公益項目的基礎”為抓手,堅持每月走訪村社,排摸獨居老人照料、留守兒童輔導等各類需求,建立起涵蓋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六大類的需求清單,為精準對接公益資源打下扎實基礎。
同時,三門制定《三門縣社會組織發(fā)展資金使用辦法(試行)》,對成效顯著的基金會提供最高10萬元配套資金;對提供招引服務的個人或社會組織,最高獎勵1萬元。并通過設立基金會觀察點、舉辦慈善資源交流會等方式,為基金會了解三門搭建平臺,全方位營造“公益項目環(huán)境最優(yōu)服務地”的良好氛圍。
據(jù)了解,公益慈善的引入是三門這幾年一直在深挖的資源,今年著重深挖外地基金會項目資源,力爭引進公益項目13個、資金7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