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江南’二字已經(jīng)超越地理區(qū)域概念,更像是一個形容詞,象征著溫潤、富庶、精致等諸多美好。”昨天(5月27日),“春風千里——江南文化藝術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內(nèi)容策劃、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說。展覽的197件(組)文物以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主,借展全國15家文博單位的重要文物,從歷史縱軸講述更全面的江南。展覽今起對外開放,將展至8月23日。
江南文化“矛盾統(tǒng)一”
康熙曾六下江南,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也留下無數(shù)民間傳奇故事。此番上海博物館的江南文化展,就以這個故事為開端——從清代王翚《康熙南巡圖粉本》引出五大板塊。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吳王夫差鑒、越王者旨於睗劍等,帶領觀眾回顧吳越爭霸的殘酷歷史;宋拓《淳化閣帖》中的王羲之《秋月帖》、元代王冕《墨梅圖軸》、明代徐渭《竹石牡丹圖軸》、南宋—元代哥窯五足洗等,再現(xiàn)江南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從良渚文化鳥紋玉璧到西晉青釉堆塑樓閣飛鳥人物紋罐,無不體現(xiàn)出江南“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拓片、明代陳洪綬《雅集圖卷》等講述了江南生活的“自由”與“詩性”;而明代唐順之《草書杜詩卷》、蔡世新《王陽明肖像圖軸》、倪元璐《行書五律詩軸》等文物則重在講述“江南人物”的責任、思想和氣節(jié)。
此次展覽中,一批平時深藏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將與觀眾見面。五代董源《夏山圖卷》,描繪了江南夏日峰巒疊翠、云霧繚繞、山民勞作的景致,極為珍貴,出于文物保護需要,將僅展出一個月。而明代繆瑞云顧繡竹石花鳥人物合冊(共十開)較為脆弱,展覽中將僅展出五開,并在開幕一個半月后換展另五開。此外,展覽中的三國·吳朱然墓出土宮闈宴樂圖漆案,被視為目前僅存的三國(裝飾)繪畫實物資料,向來以復制品示人,此次展覽借來原物展出。
谷嫻子表示,此次展覽是一次主題性展覽,突破單一門類,突破時間脈絡,側(cè)重文物闡釋,講述江南文化的“矛盾統(tǒng)一”——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安禮樂儀又曠達灑脫,治平濟世又明德修身,陽春白雪又市井浮生,抱誠守真又海納百川。
197件(組)文物門類眾多
此次展覽2018年6月即立項籌備,展覽中的197件(組)文物,以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主,并借展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15家文博單位的重要文物,涵蓋骨角器、玉石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漆器、家具、印章、竹木器、玻璃器等諸多門類。
昨晚19時,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與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的“江南文化講堂”第一季第一期,在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開講。首期講堂由谷嫻子和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月之,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趙麗宏,圍繞“江南文化發(fā)展與海派文化、紅色文化誕生”“江南的柔和剛”以及“從‘江南文化藝術展’談江南文化”展開闡述討論。
“江南文化講堂”是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與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項目,每季(1季周期為1年)至少舉辦10期活動。待疫情稍緩,講堂系列活動將逐步向廣大市民開放。(記者 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