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戲入皖?星耀合肥”主題系列活動在合肥啟動期間,新晉“梅花獎”獲得者、“梅花獎”評獎改革后首位獲此殊榮的民營劇團演員、浙江臺州亂彈劇團副團長鮑陳熱接受本報專訪,分享了臺州亂彈破繭成蝶背后的故事。
緣起:
一場長達20年“命中注定”的緣分
臺州亂彈,是浙江臺州的唯一地方劇種,也是首批“國遺項目”,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以文戲武做、武戲文唱、音樂風格大鑼大鼓、表演風格高亢激揚粗獷為特點。
然而,它曾一度在舞臺上“沉寂”了近三十年。
2005年,劇種重新恢復,也是在那一年,鮑陳熱剛剛從藝校畢業(yè)。“那時候的我,正面臨著去向問題。臺州亂彈劇團到我們學校,把我們?nèi)?0個同學作為班底招了進去。”而這場時間上的完美契合,也被她視作“命中注定”。
初入臺州亂彈劇團時條件艱苦,是什么讓鮑陳熱選擇堅守至今?采訪中她給出的答案簡單而純粹:“我們這個劇團能夠重新恢復真的非常不容易,而我作為主要角色,身上也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正是帶著這份對劇團存續(xù)的責任感,讓她一次次選擇了堅持,這一堅持,就是整整二十年。
在此前的采訪中,鮑陳熱曾笑稱自己“嫁給了臺州亂彈”。她告訴記者,“說實話,平常確實沒有什么興趣愛好,更多的是把時間給了劇團。”這句玩笑話背后,是她與劇團共同經(jīng)歷的二十年風風雨雨——所有的困難、榮譽、開心與不開心,都與這個劇種緊密相連。
鮑陳熱此前劇照
破圈:
古老劇種吸引年輕觀眾的創(chuàng)新密碼
作為一位擁有不少90后、00后粉絲的演員,鮑陳熱深知老戲是根,但得讓新芽從當代的土壤里長出來,才能更好煥發(fā)生機。
地方劇種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贏得更廣泛的觀眾和市場?鮑陳熱所在的浙江臺州亂彈劇團探索出一條“錯位發(fā)展”之路:一方面,平均年齡僅24歲的年輕團隊充滿朝氣與向心力,集全團之力沖刺藝術高峰;另一方面,劇團“兩條腿走路”,既演戲曲也參與綜藝類的演出,這些也為劇團創(chuàng)作現(xiàn)代戲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們排演的現(xiàn)代戲屢獲省級乃至國家級獎項,這也成為他們能五次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的“底氣”。
怎樣留住觀眾?在具體劇目上,鮑陳熱和劇團的同事們絞盡腦汁增加符合當下審美的“看點”。
例如在經(jīng)典劇目《呂布與貂蟬·小宴》中,創(chuàng)新性地加入了“水袖滑杯”的動作,讓酒杯順著水袖滑下,視覺沖擊力極強。
而另一出火爆網(wǎng)絡的《活捉三郎》中的“桌上踹凳”技巧,也成功“戳中”了年輕人的點,在劇情合理的前提下,極大增強了劇目的可看性。
鮑陳熱此前劇照
寄語:
熱愛與堅持是通往希望的階梯
此次合肥之行,鮑陳熱和搭檔帶來了一出輕松活潑的小戲其中的一折——《做媒》,講述了臺州民間豆腐坊一位十五六歲的小姑娘“小阿英”的故事,是一個非常討巧可愛的小花旦角色。“應該說,這也是拋棄了我原有表演模式的一次嘗試,它是介于傳統(tǒng)戲和現(xiàn)代戲之間的一種表演,之前受到了不少觀眾的喜愛。”
對于正在學習戲曲的年輕人,鮑陳熱的建議樸實而有力:“首先就是要熱愛,第二就是要堅持。你只要堅持,一定會看到希望。”而她自身的經(jīng)歷,就是這句話最好的注腳。
從瀕臨失傳到五登國家大劇院,從默默堅守到摘得“梅花”,鮑陳熱與臺州亂彈的故事,正是一部關于熱愛、堅守與創(chuàng)新的篇章。
作為梅花獎評獎改革后首位獲獎的民營劇團演員,她相信,這一喜訊將為所有民營劇團的優(yōu)秀演員帶來希望,“我想在未來的梅花獎的舞臺上,也會出現(xiàn)更多民營劇團的演員的身影。”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