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學生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池州市東至縣,從四門非遺技術(shù)的傳承人手中接過了傳播的“喇叭”和傳承的“接力棒”。團隊負責人透露,目前,學院老師正積極與學校和當?shù)卮迓渎?lián)系,打算在東至縣落地學生實踐基地。
暑假期間,為了更加近距離感受到非遺技藝的內(nèi)涵與技法,由10名園藝學院學生與1名帶隊老師組成的隊伍從學校出發(fā),到東至縣進行了為期三天的非遺文化調(diào)研活動。大二學生陳珂畯是這次活動的團隊負責人。這三天,他帶領(lǐng)團隊成員分別走訪了“何氏泥塑”、“呂氏影雕”、“章氏吟誦”以及“吉鵬樹藝畫”等多項非遺技藝的傳承人,大家體驗了非遺技藝的制作。
起初,陳珂畯只覺得枯燥,“在一塊石頭上雕刻一個小小的圖案,都要花費將近八個月的時間。”當天,只動手做了幾個小時的陳珂畯便已耐不住性子,他甚至無法想象這些非遺傳承人,是如何在平淡的歲月中將技藝傳承了這么多年。但隨著疑問而來的,是敬佩。在和“章氏吟誦”非遺傳承人章靈紅對話時,陳珂畯理解了對方堅持的意義。
“章氏吟誦之所以能夠為人稱贊且被傳承傳唱,正是因為其背后優(yōu)良的家風和自我勉勵的文化故事,足以成為后人的精神指引,”陳珂畯覺得,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僅是一種技法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與內(nèi)涵的傳承。
體驗期間,陳珂畯還會和團隊內(nèi)的其他成員進行視頻拍攝,他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看到非遺文化背后的價值,與它頗為令人感動的“另一面”。
從東至縣離開后,陳珂畯說自己的心情是滿足與遺憾交雜。滿足的是自己親身感受到了非遺技藝的魅力,遺憾的是,在這個高溫的夏天,只有自己和團隊成員,近距離看到了這些非遺傳承人,內(nèi)心的火熱與真摯的笑臉。
他希望將來自己有能力為非遺保護做貢獻,“很想為這些默默無聞的非遺傳承人們做些什么。”而近日,學院內(nèi)的一則消息舒開了陳珂畯愁苦的眉頭。“老師正和學校溝通,致力于與當?shù)氐拿耖g社團聯(lián)系起來,落地一個大學生實踐基地的牌子,架接起一個學生與非遺文化彼此‘照面’的橋梁。”
而目前,這個計劃正穩(wěn)步推進。陳珂畯覺得,這有利于非遺交出傳承的“下一棒”,“年輕血液的加入,可以讓非遺技術(shù)再度煥新。”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王書滸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