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重陽,敬老情深,一份陪伴,往往勝過千言萬語。
青年和老年,雖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階段,但在合肥,卻有越來越多“朝陽”守護“夕陽”的故事溫情上演。
一些年輕人,正以自己的行動,為銀發(fā)老人們的晚年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他,在老年大學里當教師
今年26歲的齊強,來自蕪湖,畢業(yè)于安徽大學藝術學院。一年前,齊強以兼職教師的身份成為合肥市蜀山區(qū)老年大學的一名聲樂老師。“跨年代”教學,齊強并沒有預料中那般不適應。他發(fā)現,那些曾經以為難以逾越的時代隔閡,正隨著不斷融洽的溝通,日漸消弭。
“早上八點半開始,教兩個班,大部分都是五六十歲剛退休的叔叔阿姨,年齡最大的84歲。”齊強在老年大學的課程主攻聲樂,起初,齊強是抱著教授專業(yè)知識去的,他并不想因為學員的“年邁”,而在教學上有所保留和疏忽。他會有意識地教授一些基礎樂理知識,也會循著播放的配樂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的意境,以及如何循著身體的機能與特點更輕松地歌唱等。
齊強正在給老人上課
業(yè)余時間,齊強還會組織公益演出,這讓他感受到了另一種磅礴的生命力。“他們對待表演都很認真,每一次都特別享受舞臺。”學生們的身影落在齊強眼里,這份積極樂觀的、享受快樂的姿態(tài),讓他很是動容,“他們的開心感染了我。”
也因此,齊強將課程的最終目的進行了扭轉,他不再單一地追求這群學員能掌握多少知識,而是更看重他們如何在知識的溫潤與引導中,享受屬于自己的快樂。
課程之外,齊強會與這些“大齡學生”聊家常,久而久之,就處成了忘年之交。他很高興,自己能夠在許多人晚年的時候,為他們帶來快樂。
齊強很看好老年大學的教師青年化。他認為,這是一種年輕人與老年人深入對話與彼此了解的良好方式。
她,在養(yǎng)老院里當護理員
養(yǎng)老護理院是一個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養(yǎng)護理、文體娛樂等服務的場所。有些“反差萌”的是,在合肥新站高新區(qū)瑤海社區(qū)的九久夕陽紅老年城,有一群“90后”醫(yī)護人員和護理員,從清晨起床護理到夜晚入睡陪伴,在青春年華,選擇靠近這些需要專業(yè)關愛的長者,為他們創(chuàng)造幸福健康的晚年時光。
1996年出生的吳情緣,畢業(yè)于安徽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yè)。2018年實習,畢業(yè)后主動留院工作,一干就是6年。除了給老人安排必要的健康檢查外,吳情緣每天會陪老人聊聊家常,一起做手工,一起曬曬太陽。
在她看來,和課堂上講授的知識不同,上了歲數的老人更需要“情感需求”,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不善言辭,但他們最大的認可,就是愿意牽著她的手。“從陌生到信任,只有投入真心才能彼此感受到。”
27歲的孫雪艷負責的區(qū)域大多是失能老人。她所做的,主要是幫老人洗漱、梳頭,和其他護理人員做好保潔、幫助臥床老人做一些翻身動作等。日常工作之余,她還會結合老人的動作、神情神態(tài),通過細致觀察判斷老人的認知、感知與溝通能力以及健康狀況。
27歲的孫雪艷和91歲高齡老人黃錫玲奶奶自拍合影
有的老人初次來到護理院,會有點不適應,不愿和其他人交流。另一位年輕的工作人員程川便會幫每一位老人做好信息登記同時從中鎖定一些關鍵詞,比如籍貫、退休單位、興趣愛好等等,給老人介紹老鄉(xiāng),領著認識同廠退休的老人,這樣一來,老人很快找到共同話題,彼此拉近了距離。
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她還安排大家參加打麻將、手工、唱歌跳舞等活動。因為對職業(yè)充滿熱情,這個活潑開朗的年輕人在工作中總結了很多經驗和辦法。當被有認知障礙的老人叫出名字時,程川非常感動,“有的老人忘記了很多事,卻牢牢記住了我,這讓我更加堅定我的職業(yè)選擇。”
28歲的程川帶著96歲高齡老人沈素蘭奶奶鍛煉
她,為老年人定格“最美笑容”
笑容,對于合肥市通用技術學校的攝影老師殷瑛來說,是最美好的東西。2021年開始,殷瑛和學校的老師以及肥東縣攝影家協(xié)會青少年攝影教育基地的學員們,組建起“笑臉行動”志愿服務項目,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定格下各種美好的瞬間。
重陽節(jié)來臨之際,殷瑛帶領四名同學一起,前往肥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心,找到了新一批“鏡頭下的人”。
前來拍照的老人早早就確定了名單,不僅有70多歲的,還有50多歲的,殷瑛在現場見到了他們,上下打量之后,幸福感從她心中萌生。“大家都穿得很正式,要么拉著伴侶的手,要么撫摸愛人的頭。”
殷瑛按下快門,定格老人的幸福瞬間
“以前和愛人結婚的時候都沒有照片,現在不僅有了,還有了四人合照。”挽著愛人的手,60歲的傅成英在完成拍照后,向殷瑛豎起了大拇指。她說,此次拍照是愛人硬拉著自己來的,為的就是補足曾經的遺憾,而令她感到幸福的是,這張照片,除了他們還有子女。
再回憶起1959年結婚那天時,笑意依然爬上了93歲的梁作德和86歲卜桂珍的臉,攜手走過65年風雨的他們,選擇在這個特別的時刻,定格幸福瞬間。聊著聊著,很快,鏡頭就挪到了他們身上,梁作德連忙拉上卜桂珍和女兒梁春梅,彼此擁抱著在陽光下留下三人唯一一張合照。“女兒從來沒有和我們合影過,這次有這樣一個機會,真的很難得。”梁作德說。
每按下一次快門,殷瑛覺得,都像是有一場“遲來”的幸福被確定,而她很高興自己成為見證者。“來,茄子!”舉手一揮,殷瑛就像是施了一次魔法,鏡頭里的人們全都綻開了笑臉。
殷瑛按下快門,定格老人的幸福瞬間
3年時間里,殷瑛和同伴們在合肥為社會各行業(yè)工作者拍照,已收藏了一千多張“微笑”。這一張張笑臉,給人一種“很治愈”的溫暖感。“能在志愿服務中把微笑力量帶給身邊人,并通過鏡頭去記錄他人的微笑瞬間,我覺得做這樣的事情很有意義。”
合愛同行融媒體工作室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王書滸 任海怡/文 張雨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