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開店的時候,女兒的劉婕嫻總“瞧不起”這個小的商鋪。她認(rèn)為這個面館很小,小到只有幾張樸素的桌椅。但是8月12日之后,她對媽媽的小店有了重新的認(rèn)識。當(dāng)晚,兩位身無分文且饑餓的阿姨走進了店里想要一碗面吃,李倩不僅沒有拒絕,還熱情地留下了他們,并捧出了兩碗面。情景動人,劉婕嫻忍不住記錄了下來并發(fā)到社交平臺上,溫暖瞬間迅速“走紅”。
打烊前,“免單”最后兩碗面
李倩是廣西人,今年42歲,最近幾年一直在合肥從事餐飲相關(guān)的工作,一個月前她和愛人在廬陽區(qū)開了一家門館。8月12日晩,面館卻發(fā)生了不同尋常的一刻。
8月12日22時許,20歲的劉婕嫻正在幫李倩收拾店里的桌椅。突然,門外晃動的一個身影引起了劉婕嫻的注意。“能給碗面吃嗎?”一位陌生的中年阿姨推開了門,聲音同步從門縫中傳進。驟然的請求讓劉婕嫻往后退了幾步,但還沒等她開口,在后廚忙碌的李倩聽到聲音后,便將這位阿姨邀請了進來。
得到許可之后,這位中年阿姨又興奮地朝門外揮起了自己的手,招呼另一位阿姨進門。
兩位阿姨自稱來自蚌埠,輾轉(zhuǎn)來到合肥求職務(wù)工。走了一天,身上沒有多少現(xiàn)金,也沒有手機,幾乎一天沒進食的兩人,不得已到面館里討一碗面吃。
很快,李倩就端著兩碗熱氣騰騰的面快步走了出來。“謝謝,真的謝謝你們,你們是好人。”其中一位阿姨連忙起身接過面條,而另一位阿姨則合掌感謝。
看到她們臉上的笑容,感動的劉婕嫻忍不住掏出手機記錄下這一時刻,她編輯了一段長長的文案,和視頻一同發(fā)布到社交平臺上。“以前總是瞧不上媽媽這個小店,能開出什么天地來,至少這一刻我的媽媽,是厲害的,”思索之余,劉婕嫻又自愧于自己當(dāng)時的“第一想法”,“世界上哪有那么多‘騙子’,只是多了些無助的人罷了,”文字結(jié)尾處,她說。
溫暖共振,許多市民宣告“打卡意愿”
劉婕嫻把當(dāng)晚的視頻發(fā)布在了社交平臺,很快就引起了不少網(wǎng)友的暖心留言。如今,這條時長不過近20秒的簡單視頻,已經(jīng)收獲了近60萬的點贊量,以及2萬多條評論和4萬多次轉(zhuǎn)發(fā)。視頻的評論區(qū)儼然成為了一個“溫暖留言箱”。各地網(wǎng)友,在這里分享自己遇到的或是踐行的溫暖。
有人說,自己在媽媽的店里幫助了一位求藥的殘疾人士;有人說,下雨天的時候,自己和父母幫助了一位身無分文的老人回家。
劉婕嫻很開心自己的經(jīng)歷能引起如此多人的共鳴,但她更開心的是,許多網(wǎng)友涌進了自家面館的線上銷售平臺,在感嘆合肥城市溫暖的同時,還留下了一句話,“本是清湯無鹽面,淚落湯中方覺咸。”
李倩(左)和劉婕嫻的合影
突如其來的熱度也讓李倩很驚訝,但她并沒有過度關(guān)注這件事,“這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李倩說,如果后面遇到同樣的事情,她還是會選擇同樣的做法,“自己也吃過苦,有能力了就想也給別人撐一把傘。”
劉婕嫻也不希望大家因為這件事情過度到店內(nèi)“打卡”,她只想從經(jīng)營的本心出發(fā),讓大家“為味道而來”。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王書滸 文/攝